探索“黨建+”培訓機制,把黨員教育與農村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實現培訓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通訊員田楠楠報道
德州新聞網訊 “目前,國家重點推薦的模式,也是效益最好的模式是4:2模式,4行大豆,行距40cm,玉米2行,行距40cm,大豆和玉米之間的距離65cm。”近日,宋家鎮在鎮級黨校舉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專題黨課,邀請省雜糧產業技術體系德州試驗站站長、市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推廣研究員高鳳菊前來授課,為村黨支部書記、種糧大戶、種糧合作社負責人講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增強農戶種植的信心和熱情,落實好大豆油料生產工作。
在宋家鎮,像這樣由鎮黨委牽頭開展的“黨建+業務培訓”類黨課,因時因需常態化開展。 2021年,為加強基層黨員教育培訓,宋家鎮黨委在全面提升鎮級黨校的基礎上,根據村莊位置區域,同步打造了9所村級黨校,實現對全鎮96個黨支部黨員教育全覆蓋。黨校建好后,為避免黨校閑置,該鎮依托鎮村黨校陣地資源,探索“黨建+”培訓機制,把黨員教育與農村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實現培訓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做到思想上及時“充電”,工作上賦能提升,為鄉村振興添翼賦能。
“開好農村黨課,關鍵在黨校講什么、怎么講。 ”宋家鎮黨校總校長邱桂先介紹說,相比于以往上級要求什么就講什么,現在黨課主要以需求引導供給,開設有特色種植、農田管理、畜牧養殖、農村電商等實用業務培訓,采取“農民點單、政府買單”方式,由基層群眾自主選學參訓內容,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充分調動農民的參訓積極性。同時,根據基層群眾實際,突出現場互動式教學,采取“錯時錯峰”“農閑開班”等方式,把教學課堂延伸到田間地頭、生產一線,讓群眾進得來、留得住。
“聽著黨課了解了當前農業政策,學習到了實用技術,讓我們莊戶人家能真正參與到政策落實上,非常實用。”宋家鎮后樓村種糧大戶李連勇是鎮黨校的“常客”,通過參訓,他成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對于土里刨食“心里更有底氣”。
一年來,宋家鎮黨校實現了教育培訓從外延式擴張到內涵式發展轉變:培訓規劃從碎片化轉向系統化,培訓理念從虛對虛轉向實打實,培訓方式從課堂學轉向現場教,培訓整體效果大幅提升。
黨校姓黨,宋家鎮在全力打造靶向黨課的同時,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強化黨的意識、加強黨的建設貫穿于培訓全過程。培訓注重黨建引領,上黨課、講黨話、跟黨走,把培訓對象聚焦有發展潛力、有創業基礎的農村黨員和青年農民,并及時將優秀年輕后備干部、致富帶頭人等人才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村黨組織成員,為振興鄉村發展儲備人才。
宋家鎮馬橋村種糧大戶于增柱2017年流轉土地470畝,成立了義旺土地股份合作社開展糧食種植,自參加鎮村黨校舉辦的各類農業技術培訓后,開始嘗試蔬菜種植,搞無人機飛防,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他從一開始的單純糧食種植到現在的高效特色種植,從普通農民成長為新型職業農民,他的合作社也被評為省級示范社,2021年,他自身也當選為馬橋村黨支部書記。
“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技術、人才支撐。”宋家鎮黨委書記邱桂先說,通過參加培訓,農民系統掌握了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術,賺錢本領更強了,黨員形象得到明顯提升,黨員主動示范帶頭,主動參與村級事務,主動結對幫扶,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和凝聚力更強了。
截至目前,宋家鎮鎮村黨校已開展村“兩委”成員和在家黨員系統教育培訓2輪,開展“黨建+”各類業務課堂36場次,培訓干部群眾達5000多人次,參訓學員中有33名加入了黨組織,23名優秀青年進入村“兩委”班子,迅速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心骨、帶頭人,為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