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靜 通訊員 樹濤 報道
德州新聞網訊 近日,記者在丁莊鄉德信泰和光伏生態農業產業園建設現場看到,已建成的褐靈菇食用菌種植大棚里,褐靈菇長勢喜人。“這是山東省唯一進入市場的人工培育野生菌種,單株就有七八斤重,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市場價格在十元左右,一個大棚就能產3萬斤。 ”德信泰和(山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農業種植技術總監周金山介紹。
據了解,德信泰和光伏生態農業園項目總投資40億元,是一個集高效農業、種苗科技、光伏發電、光譜技術、物聯網、信息化等多項高科技創新和應用于一體的綜合性項目,年可實現光伏發電產值25億元。它將土地、空間和陽光立體高效利用,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安全高效綠色發展之路,開創了全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全新模式,有利于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雙贏”。目前,一期工程投資5.6億元,將搭建大棚138個,可使種植深加工產值達到15億元左右。
“光伏產業是新興產業,具有環保節能等特點,充分發揮它的優勢,讓‘光伏+農業’、‘光伏 +扶貧’,對于推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三農’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作用。 ”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馬俊昀說。
德信泰和光伏生態農業園項目是我區發展“光伏+農業”的代表,目前,我區已培育發展成型光伏農業3000余畝,年發電量將可達到120兆瓦。“光伏+扶貧”成為我區充分利用光伏產業打造“造血式”扶貧的又一特色。我區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及日照充足的優勢,引導各鄉鎮將產業發展與扶貧項目有效結合,將國家扶貧資金作為光伏扶貧項目初始投資,推廣光伏扶貧工程,走產業扶貧、生態發展扶貧的嶄新路子,以實現貧困戶月月有收入、年年有經濟來源的目標,擴展了光伏產業助力陵城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實現了1+1>2的巨大效應。
于集鄉有省定貧困村2個,省定貧困人口215戶、490人,市定貧困人口85戶、205人,其中,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占到總貧困人口的75%以上。為讓貧困戶盡早走上脫貧致富之路,該鄉建立起全區首個村級分布式光伏扶貧并網發電工程,采用“政府+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由政府與企業達成協議,將財政扶貧款以入股的形式投入到光伏項目中,政府再與銀行合作投入一部分,企業兜底,并負責設備的運營和維護,所得收益按投資比例分紅,幫助那些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現“坐地生財”。
該項目先期在該鄉東朱社區、譚家社區、張武村開展試點,共投資100萬元,每社區(村)建設30KW光伏發電項目,預計年發電45000度,年收益可達4.41萬元,可以幫助15-2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項目充分考慮各村實際,因地制宜,采用在村級活動場所屋頂安裝光伏板或在村級文化廣場建設走廊式光伏支架的方式,既充分利用了空間,又美化了文化廣場,實現了村民日常文化生活與扶貧增收兩不誤。 ”于集鄉黨委書記孫長亮說。
目前,我區徽王莊鎮、滋鎮等鄉鎮也正積極發展“光伏扶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