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海杰
“原來聽別人說領居住證比較麻煩,沒想到在陵城派出所這么快就把居住證領出來了。 ”11月5日,在我區工作的聊城籍的岳女士,不到十分鐘就在陵城公安分局陵城派出所領到了自己的居住證。而這只是陵城公安在落實“只跑一次”制度和推進“放管服”改革的一個縮影。“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是來辦事的群眾,來來回回跑了七八趟才辦成,甚至啥都沒辦成,我們心里是啥滋味。所以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舉措、拓寬渠道、延伸觸角,把‘一次辦好’事項落到地、做到位。 ”在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中,區政府黨組副書記、陵城公安分局局長韓兆元要求,要把愛民之情融入到一件件真正為民服務的小事上。
戶籍業務審批權限全部下放
國慶節期間,正在值班的德州市公安局陵城分局陵東派出所戶籍民警李忠彥接待了一位14歲的小男孩亮亮。“亮亮的戶口開始是跟隨父親的,后來父親去世,他來將戶口遷到母親那邊。”李忠彥了解情況后,立即給亮亮辦理了戶口遷移手續。“俺跟俺娘都在外地,不知道需要什么手續,也不知道國慶有沒有人,俺就打了個電話,李警官讓俺準備了所需要的東西,一次就辦好了。”拿著戶口本的亮亮給李忠彥鞠了個躬。“只跑一次”制度和“放管服”改革推進以來,陵城公安分局將所有縣級戶籍業務審批權限全部下放至派出所,除需要民警調查核實后辦理的,其他所有戶籍業務,群眾只要攜帶齊全的手續即可在派出所“一窗受理”“一次辦好”。在流動人口較多的陵城派出所和安德派出所配備了制證設備,實現當場自行制發居住證,其余派出所居住證由戶政科每周五統一制發。同時積極落實戶籍業務“全城通”工作,實現德州市戶籍業務就近辦,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讓群眾出境“只跑一次”
“開始還擔心,我們倆年齡大了,老眼昏花的,辦個證得費勁了,沒想到,這么方便,往這個機器前一站,啥事都辦好了。 ”11月2日,城區的劉大爺和老伴準備到香港旅游,來到陵城公安出入境辦理證件。
劉大爺口中的機器,是自助簽注機。陵城公安投入10余萬元,采購一臺自助簽注機,在出入境大廳搭建自助簽注服務區,實現港澳臺二次簽注由人工、手工模式向自助、智能模式轉變,申請人持我省公安出入境管理機構簽發的電子往來港澳通行證、電子往來臺灣通行證,即可自助查詢往來港澳臺簽注剩余次數、辦理往來港澳臺旅游簽注,辦理時間由原來的3個工作日縮短為立等可取。
今年以來,陵城公安立足實際、主動探索,全面落實“辦理出入境業務同一時間、同一場所一次全部申辦完成”工作要求,探索實行“一門辦”“一次辦”“一表辦”“網上辦”“自助辦”高效優質服務模式,全區辦理出入境業務基本實現“只跑一次”。同時進一步簡化辦證手續、壓縮辦證時限,親屬關系、居住信息能夠通過共享查詢的,一律由工作人員核實,不再要求申請人提交相應證明材料;針不同群體、不同時段,開通對應的辦證綠色通道,最大限度為辦證群眾提供便利,今年年初和6月分別針對春節外出務工員返鄉和高、中考考生辦證實際,開通綠色通道、實行快捷服務,居民辦理出入境證件簽發時限由10個工作日全部縮短到7個工作日以內。
與此同時,陵城公安在區政務中心開設窗口,公章審核、備案、刻制實行“一窗辦理”,將辦理時限由3個工作日壓縮到1個工作日。
“放管服”融入新舊動能轉換
為增強公安機關服務經濟發展的主動性,給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注入強大的“公安效能”,陵城公安全體民警牢固樹立“企業發展至上,服務企業發展無止境”的理念,在“放管服”的服務上狠下功夫,將“放管服”融入到新舊動能轉換中,不僅實現了警企面對面良好溝通,更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提高了行政辦事效率。
民警深入轄區重點企業,面對面地征求意見建議,了解企業在發展中的實際需求,同時組織協調社區民警采取上門服務、預約服務、跟進服務、召喚服務、專項服務等方法,主動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幫助服務。截至目前,共召開警企懇談會12次,上門服務300余人次,收到意見和建議30余條。為增強企業自身安全防范能力,陵城公安分局根據企事業單位內保工作條例,及時指導各企業完善各項安保工作制度,制定安保工作措施,做到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有機結合,有效提高了企業自身安防工作水平,未發生一起企事業單位群體性事件。針對部分企業外地民工多,生產任務緊,無暇辦理居住證的情況,該局多次組織社區民警,深入到有關企業,開展上門辦理,上門送證活動。截至目前,共為企業解決問題28個,為5家企業118人辦理了居住證,受到了企業和工人的好評。此外,針對企業辦事,進一步壓縮辦理時限,推行申請辦理旅館業特種行業許可證、典當業特種行業許可證告知承諾制度,該制度實施以來,企業和群眾承諾符合審批條件并提交有關材料即可獲得審批,省去了前期繁瑣的各類證件申請流程,同時將印章刻制辦理時限壓縮至4小時,實現了企業即來即辦、半天領走,大大提高了行政辦事效率。“‘放管服’不僅僅是為群眾謀福利,更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陵城公安不僅僅要做經濟建設的捍衛者,還要做社會發展的參與者建設者。 ”韓兆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