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部分經濟數據的波動,中國為什么如此淡定?這不僅在于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更在于我們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充足強勁。
??? 增長動力從哪里來?從改革中來,從調整中來,更從創新中來。這是中國經濟從理論到實踐給出的回答。
??? 放眼世界,主導國家發展命運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只有不斷推進科技創新,才能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新技術代替舊技術、智能型技術代替勞動密集型技術趨勢明顯,這對我們來說是難得機遇。立足國內實際,資源與環境的約束日益緊張,低要素成本的優勢一去不返,拼投入、高消耗、過度依賴外需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這是一個轉型升級的歷史進程,更將為中國經濟穩住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充足強勁的動力。
??? 從總體看,去年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同比提高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2.3%,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個百分點,中國創新指數、循環經濟發展指數都有大幅躍升。從微觀看,浙江一家鞋企引入掃描技術,能在10秒內完成一個腳型的完整三維尺度測量,生產效率提高三成以上;山東一家建材廠購置3套新設備,回收粉塵并重新利用,提高了產量又減少了浪費,推動傳統產業由“制造”走向“智造”。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創新驅動的原動力作用日漸顯現,這正是新常態下出現的一個新變化,也是我們對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具有定力和底氣的原因所在。“仍有大量低垂的果子可供收獲”,經濟學家談及中國創新的空間時,這樣形象地比喻。一方面,我國科技貢獻率剛到39%,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間。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的廣闊前景,中西部加快發展的回旋余地,“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城鄉基礎設施的改造改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增加供應,都有大量投資需求,更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寬廣的舞臺。只要我們繼續致力于發揮創新驅動的原動力作用,依靠創新加快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機會,加快培育新業態和新產業,同時更多支持創新型企業、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那么,我國經濟增長與新的動能就將形成,推動中國經濟爬坡過坎,實現既定目標。“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破除一切制約創新創業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奮力作為,讓一切創新創業的源泉充分涌流,我們一定能迎來中國經濟柳暗花明又一村。
(4月19日《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