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政協委員、文史委副主任王德勝
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大運河”包括三部分: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這其中,隋唐大運河俗稱隋運河,京杭大運河俗稱元運河,均與德州密切相關。
在隋運河中,德州段運河為永濟渠的一段。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永濟渠主要流經內潢、洹水、館陶、永濟、臨清、經城、漳南、長河、東光、永清等地區,其中,貝州的漳南、德州的長河段在今境內,具體位置為:“漳南縣,‘永濟渠,在縣城西門外’;長河縣,‘永濟渠,縣西十里?!笨滴跄觊g田雯著《長河志籍考》援引《金史》記載:“將陵縣有永濟渠,即今州西衛河是?!?/p>
元朝定都北京,政治中心由中原轉到華北,為保障南糧北運,忽必烈先后挖通了東平到濟寧的濟州河、臨清到東平的會通河,把隋代大運河裁彎取直,不再走洛陽、西安。
元初,南糧北運一方面主要依靠海運,一方面仍然依托隋運河。當時運河只有德州段御河等少數河段保持暢通,江南北運的貨物由浙西入江淮,從黃河道水至中灤旱站(今河南黃河北岸封丘西南),然后陸運90公里入御河,經臨清、德州、滄州、天津后運至通州,最后陸運到京城。這條線水路轉運,勞費甚巨,開鑿新的便捷通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至元八年(1271年)郭守敬任都水監。十二年(1275年),丞相伯顏率兵南伐南宋,為了便利運送軍用物資,擬在河北、山東設立水驛。伯顏命郭守敬巡視水道,選擇可設置的地點。郭守敬視察了自陵州(德城區)、大名、濟州(濟寧)、東平、衛州(衛輝)、沛縣等地以及泗水、汶水與御河相通的總形勢,并繪制了地圖形,上報給朝廷。關于這件事情,元代蘇天爵編的《國朝文類》中有很詳細的記載。
郭守敬的這次實地考察,實際上為濟州河、會通河的開鑿進行了設計勘察,做好了準備。至元二十年(1238年),元政府開鑿濟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開鑿會通河。這條河從東平安山西南起,經壽張西北到東昌,又西北到臨清,繼而到德州,進御河。它為平地開河,完全靠一系列船閘進行節制,這種突破地勢的起伏,劃時代的“閘化運道”,凝聚了古代建設者們的杰出智慧。
從隋運河與元運河線路可以看出,這兩條運河河道在德州是重合的,裁彎取直地點為臨清。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山東境內,只有德州段為千年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