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凱
伏天漸趨尾聲,處暑將至,天氣依舊暑熱難耐,正所謂“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不過,夜晚炎熱逐漸退去后,陣陣清風吹過,帶來了千金難買的舒適與愜意,這份清涼讓宋代詩人蘇泂感嘆:“處暑無三日,新涼值萬金。”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又悶熱的日子。因酷暑“上蒸下煮”,人們便數(shù)著指頭盼立秋,因為立秋標志著秋的開始。然而,當真正迎來了立秋時節(jié),才發(fā)現(xiàn)“立秋不是秋,秋在處暑后”。處暑伏盡,高溫有所收斂,秋意漸顯。尤其是夜晚,月光像水一般澄澈,清風徐徐,草蟲鳴唱——淺秋是如此的靜美。對于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薄疤帯庇卸悴亍⒔K止意思;處暑,即為“出暑”,意味著炎熱的天氣結束了,人間從此有秋涼。
處暑淺秋,是一種淡雅的美麗。它帶著夏的余熱,迎接秋的恬靜、清爽。一場秋雨,將空氣中殘存的暑熱掃去,突如其來的清涼,讓人精神為之一爽。宋代詩人仇遠對此深有同感,他在《處暑后風雨》中吟道:“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敝腥A好時節(jié),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南宋詩人陸游認為體感舒適度最高的,還是伏天消盡的處暑時節(jié)。他在《閑適》中寫道:“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此時沒有了酷暑的煎熬,古代文人雅士過得很悠閑。唐代文學家元稹在《處暑七月中》寫道:“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一葉知淺秋,此時,品讀白居易的詩句“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人們迎著秋風尋覓詩意,在處暑中邂逅一份古典與優(yōu)雅,享受美好時光。
處暑時節(jié),一場秋雨過后,空氣清新,迎面而來的風中夾雜著淡淡的清香?!疤幨钣?,粒粒皆是米?!睖\秋的雨,醉了光陰,暖了歲月。處暑伏盡待金黃,此時稻谷開始泛黃染金,高粱逐漸紅了臉,紅薯在泥土里悄然膨脹,瓜果蔬菜散發(fā)著各種成熟誘人的清香,大地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面對天高云淡、色彩繽紛、五谷飄香的處暑盛景,辛勞的農人不敢有絲毫大意,他們用汗水延續(xù)著伏天的火熱,或躬耕除草,或澆水施肥,或噴灑農藥,對農作物進行最后的田間管理,為金秋繪就一幅絢麗多彩的大美畫卷。處暑,沏一壺清茶,獨坐農家小舍,看靜美淺秋,品歲月清歡,這是對暑氣的告別,也是對豐收的憧憬……
伏天的悶熱,終會被宜人的秋涼替代,就如所有的狂熱終將歸于平靜。中醫(yī)學認為,處暑以后,氣溫逐漸由熱轉涼,自然界的陽氣也由疏泄趨向收斂和閉藏,養(yǎng)生須遵循“收養(yǎng)”這一原則。其實,人們浮躁的心靈也需要在處暑時節(jié)沉靜下來——靜中才能沉淀智慧。此時,人們揮別盛夏的張揚,迎來淺秋的靜好,心靈走向豐腴,走向成熟。農作物的成熟在于感應季節(jié),人的成熟在于感悟生命。唯有靜心,淺秋的美才有韻味。心有清涼而熱情不減,是對待處暑最好的態(tài)度——沒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憂傷,只有“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欣悅。處暑淺秋,滿眼盡是恬淡與靜美,被時光溫柔以待,忽然感覺周圍的一切都變得美好起來。
暑氣散,秋清淺,月明風清,天高云淡,末伏淺秋美如畫。此時的我,順其自然,內心安然,斟一杯酒,與季節(jié)對酌,在淺秋的詩意中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