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魯邊區是全國著名的抗日根據地,是抗戰初期形成的山東6大戰略區之一,東臨渤海,西接津浦鐵路,南濱黃河,北到獨流減河。主要包括當時隸屬于山東的樂陵、陵縣、德平、陽信、商河、無棣、惠民、濱縣、沾化、臨邑、濟陽等縣以及當時隸屬于河北的鹽山、東光、南皮、吳橋、新海(今黃驊)、寧津、慶云、滄縣(東部)等24個縣(市區),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當時人口約600萬,樂陵為中心區域。
??? 在建黨初期,這里就有了黨的組織和革命活動,1925年組建的農民自衛軍是津南建立的第一支革命武裝。
??? 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是山東最早的抗日武裝,黃夾起義是山東最早的抗日武裝起義,樂陵縣民主政府是山東第一個民主抗日縣政府,流坡塢阻擊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山東抗戰第一槍,那么這個第一槍是如何打響的呢?共產黨又靠著什么樣的武裝打響了這第一槍呢?這就要從鄉農學校說起了。
??? 1936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根據以梁漱溟為首的“鄉村建設派”的倡議,在山東推行了鄉農學校。
??? 據此,中共山東省委和津南特委決定,我黨應盡力“向鄉農學校、民團等派人,借以抓搶,進而控制鄉農學校”。
??? 1936年冬,樂陵進步青年李健、薛漢三等,經過鄉村建設培訓機構的培訓,分配到濱州市陽信縣創辦鄉農學校。其中,李健被派到五區創辦流波塢鄉農學校,薛漢三被派到六區創辦洋湖口鄉農學校。
??? 平津淪陷后,日軍主力由天津沿津浦路南下,其側翼準備由天津經鹽山、慶云、流坡塢攻打惠民。陽信縣鄉農學校黨組織決定在流坡塢一帶阻擊南侵的日軍。
??? 1937年10月10日,日軍由慶云縣境內渡過馬頰河,駐扎在流坡塢以北三四公里的地方,準備第二天路過流坡塢南侵。
??? 這天晚上,李健、薛漢三、馮鼎平、馮樂進等在流坡塢研究了迎擊日軍的作戰方案。
??? 10月11日,天剛拂曉,李健、馮鼎平等率領鄉農自衛隊埋伏在流坡塢村圍子墻內。只見一支約400人的日軍在飛機和裝甲車的掩護下,氣勢洶洶地向流坡塢襲來。已做好戰斗準備的流坡塢鄉農自衛隊,在李健等的指揮下,居高臨下,將一排排子彈射向日軍。
??? 埋伏在公路以西張富頭村的洋湖口鄉農自衛隊在王道和、薛漢三指揮下,也積極配合作戰,主動打擊日軍。他們用“湖北造”“老套筒”等步槍射出了憤怒的子彈,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
??? 日軍沒想到在這荒鄉僻野竟受到打擊,暈頭轉向地挨了一陣打之后,才氣急敗壞地進行反抗。天上,飛機在流坡塢上空狂轟濫炸;地上,裝甲車開足馬力撞擊流坡塢村圍子墻北門。因自衛隊防守嚴密,北門始終無法攻破,日軍只好繞道攻破北斜大門,進入流坡塢。
??? 鄉農自衛隊與群眾一起,揮動長槍、大刀,端起土槍、土炮,奮勇殺敵。雙方對峙了大半個小時,終因寡不敵眾,鄉農自衛隊主動轉移。日軍侵占流坡塢后,大肆燒殺搶掠,殺害群眾達30余人。
??? 日本侵略軍因在流坡塢受挫,未敢久留,繼續南侵。之后,主動撤退的鄉農自衛隊隊員在預定的會合點——八里泊召開緊急會議。中共冀魯邊工委宣傳部長趙明新也趕來參會,會議決定一部分黨員帶領鄉農自衛隊繼續堅持敵后游擊戰爭;另一部分南渡黃河,開辟新的抗日游擊戰場。
??? 流坡塢阻擊戰,雖未取得勝利,但我黨通過組織發動群眾,訓練抗日武裝,英勇地抗擊了日本侵略軍的進犯,為正確貫徹執行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提供了經驗,也為日后抗日游擊戰爭的全面開展打下了基礎。(樂陵市黨史史志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