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日軍南犯冀魯邊區,樂陵縣的學校全部被迫停辦。
1938年9月底,八路軍一一五師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在樂陵成立后,縱隊政治部主持集訓了邊區各縣教師,在邊區各地逐步辦起農民夜校、午校和抗日小學。到1943年,樂陵縣先后辦起7處抗日高小和342處抗日初小。
別看這組數據很多,其實在那種條件下辦學是十分艱難的。從1939年開始,邊區抗戰環境日趨惡化,特別是作為邊區中心的樂陵縣,三里一崗樓,五里一據點,日偽軍頻繁“掃蕩”“清鄉”。
為適應這種險惡環境,樂陵縣辦學體制多種多樣,有全日制、半日制、早晚班和小先生制等。小先生制就是大學生教小學生,以解決班級過多、師資不足的困難。師生大都為游擊上課,發現敵情就跑,敵人走了再學,有時他們還分組到群眾家里學習。
說是學校,但沒有固定地址,不論白天黑夜,刮風下雨,師生們時刻準備轉移,大家時常席地而臥,露宿野外。即使是這樣,學校的舉辦仍受到百姓們的支持和歡迎,擁有著勁草般的頑強生命力。
因為這些抗日小學不收學生學費,貧苦農民子弟都有入學的機會。文化課基本上是語文、算術兩門課。語文教材是縣抗日政府統一印刷的小冊子,給每個小學校發幾本做教材,學生自抄課本,或老師抄寫課本,算術教材則由教師自編。
1939年冬,在大宋家成立了樂陵縣最早的抗日高小,有60名學生,經常在大宋、孟家一帶游擊上課。 1942年在日偽軍掃蕩中,5名學生被捕,學校停辦。 1940年秋,在三間堂成立了靖遠抗日高小,有學生70名,為靖遠縣抗日政府文教科領導,在三間堂、李名楊、張發家一帶游擊上課。 1941年冬天,文教科工作人員在敵人掃蕩時被捕,學校停辦。大桑樹、趙古屯、孟云鄉等三處抗日高小也先后在日偽軍掃蕩中停辦。1942年,在杜家一帶成立吳北斗抗日高小,后遷于于大邦游擊上課,學生50名,1945年遷到吳北斗天主教堂。1943年,樂陵抗日縣政府教育科還在王六家成立了抗日高小,有學生40名,常在王六家、康家、李貫家一帶樹林中學習,有時在廟里上課,1945年遷到茨頭堡,成為茨頭堡完小。
抗日小學在教學的同時,還進行抗日活動,站崗、放哨、送情報、貼標語、唱歌曲,宣傳抗日政策。年齡大的學生可隨時參軍參戰。當時流行著有關抗日小學的歌謠:“敵來我跑,敵走我學,到處是操場,遍地是課堂,拂曉放崗哨,黃昏上音樂,與敵周旋練身體,大娘炕頭上自習。 ”
摘自《樂陵抗戰那些年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