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上世紀70年代末,我剛參加工作不久。一次,領導叫我到郵局給外地業務單位發個電報。領導將電報內容大概敘述了一下,讓我用最簡練的語言進行概括,但內容必須完整、清晰。因為發電報是按字來計算費用的,一個字2角錢,當時寄一封信才8分錢,真可謂“一字千金”啊。
不知怎地,我的腦海里立刻閃現出當時十分風行的小說《海島女民兵》中那個斷腿特務劉阿太的形象來。那個劉阿太是個潛伏下來的特務,他將發報機藏在斷腿處,不時偷偷地將刺探來的情報,用電報“嘀嘀噠噠”地發出去。
到郵局發電報,需要領取一種專門用于發電報的“電報紙”。一張紙,三十個格子,一字一格,不需要點標點符號,有點類似古文形式。填寫電報內容必須工整、規范。內容寫完了,將電報紙遞給郵局的工作人員審核,確定內容無誤后,她們才會將電報發出去。
由于經常到郵局發電報,時間長了,郵局發電報的那個女同志和我漸漸地熟悉起來。她發現我是個新手,看到我的電文有重復或多余的字,就建議我將這些字刪去。她告訴我,這樣就可以省幾個字的錢。例如,將“安徽省”“上海市”,只要寫上“皖”或者“滬”就行了。
一次,我又到郵局去發電報,那位女同志送給我一本《電報常識簡明讀本》,讓我如獲至寶。從此,我發電報的業務越來越熟練、越來越精通,這項工作也得心應手起來。領導看我發電報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務,而且費用又低,于是就將發電報這項工作交給了我。從此,發電報成為我的一項專職工作,陪伴我走過了很多年。
前幾天,我到郵局去辦事,走到柜臺前,詢問有沒有發電報的業務。一位女同志瞪著一雙困惑的大眼睛望著我:“什么?發電報?這項業務早停辦了。 ”
是啊,如今有誰還會去郵局發電報呢?拿出手機,按動幾下按鍵,一條短信就發出去了,既快捷又迅速。可以說,現在的年輕人幾乎個個都是“發電報”的高手,發電報已成為遙遠的“過去式”。
發電報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它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發展和進程,并成為許多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一生中一段難以忘記的記憶。□李良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