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麗
說起春節,在我們這兒,最隆重的要屬除夕夜“烤沒(mo)影兒”了。除夕這天,天剛一黑,各家各戶都在自家門前架起柴火、點起火把,一家人高興地圍著火把,燃放起各種鞭炮禮花,頓時,整個村子禮花綻放、鞭炮齊鳴、好不熱鬧。這樣的情形大約持續一兩個小時左右,等各家把過年買的鞭炮放得都差不多了,大家也都陸續回家吃飯看春晚了。為什么除夕夜要有這個項目呢,聽老人們講,是為了嚇跑過年出來為禍人間的“年獸”。雖是傳說,可人們卻一代代把這一習俗繼承了下來。盡管近幾年,隨著大家對保護環境意識的增強,“烤沒影兒”的人越來越少,而這一活動蘊含的過年的儀式感卻印在人們的心里。
除此之外,除夕夜還有另一項活動。各家放完鞭炮,回家吃完飯后,家族內的晚輩們便一起去族內的長輩們家中喝酒。在一家喝一會兒,再轉戰另一家。直至把家族內的長輩們家去一遍,才各自回家休息。也有甚者,喝到天亮。除夕夜晚輩們為了表示對長輩們的尊敬和孝順,去拜訪長輩,并陪他們吃團圓飯、守歲。
春節期間,最莊重嚴肅最具有儀式感的就是大年初一的拜年。古代的時候人們拜年會行拱手禮,現代人更加簡便,直接說一聲“過年好”。可是我們這兒的拜年卻嚴肅莊重多了,晚輩會直接趴地上給長輩磕頭。說起拜年,講究可大了,一點不能馬虎,誰家該去,誰家不該去,輩分、家族都分得可明白了。另外,這拜年還男女有別,未出嫁的女孩不用去家族里到處拜年,只給自己家的父母長輩拜年。男士們卻不同,他們無論大小,只要有比你年長的,就需要出去拜年,并且要把家族內該去的都拜一遍。通常都是,大年初一,人們早早吃完飯,家族內的同輩們集合在一起,去給家族內的長輩們拜年。因此大年初一,你就會看到,村里的大街小巷上,到處都穿梭著或大或小的拜年團隊。
除了這些比較有儀式感的重大項目外,春節的規矩還有很多。比如不能說“壞”“死”“完”“破”等不吉利的話;初幾走什么親戚也是有規定的,不能亂去。此外,還有一些規矩會延續整個正月,比如正月里不能剪頭發,不能喝別人家的涼水,不能打碎東西。也正是因為這些,才讓我們的年過得更加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