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占奎
夜是一天的必然,是太陽在辛勞一天后的短暫休息,是皎潔的月亮和漫天的星辰展現自己獨特之美的時候。太陽下山了,天地一片靜謐,若是在沒有月光的夜晚,周遭不過是一片漆黑,我們只能尋光照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中國數千年來人民的生活方式,但對于求學的農家孩子而言,卻并非如此。
童年時,我居住在農村,進入初中之后,是要上早晚自習的。早自習是每天早上六點鐘開始,晚自習卻是晚上九點半結束。我生活在北方地區,若是在夏季,早晨六點天已經大亮,若是在冬季,這個時候卻仍是一片漆黑,每天早上五點鐘便要起床趕去學校上學,我的父母雖說都是農民,但歷來對子女讀書的事情看得很重,由不得我偷懶,逢著冬日寒冷,被窩里暖和,我起不來床的時候,父親往往會一把掀開我的被子,逼我起床。上學的路上雖然一片漆黑,但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候村里像我這樣年紀的孩子有好幾個,我們往往在早晨約好了一起結伴同行,一路上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倒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白天還好,到了晚自習的時候,學校卻因為電壓不穩常常停電。我們當時大部分都是些走讀生,但學校不會因為停電而提前放學。因此那時的我們常常在自己的抽屜里備上一支蠟燭。每逢晚自習停電的時候,周遭一片漆黑,老師都會同意我們點上蠟燭照明,一時間各種各樣的蠟燭都拿出來了,長的短的,黑的白的,圓的方的,都出現在我們手中。那時在我們那兒最常見的應該是那種圓柱形的大紅雙喜蠟燭。商店里都有的賣,五毛錢一對,明亮,耐燒。
班里的老師們往往會在這個時候拿出隨身攜帶的打火機,為前排的幾個同學點亮蠟燭,然后前后交替點著,沒一會兒,班里都亮堂了。先讓蠟燭燃燒一會兒,再把蠟燭油滴在桌子上,把蠟燭底部按在上面,等蠟燭油凝固,蠟燭也就固定住了。老師也就繼續講他的課,只是不怎么板書了。不管教室外的世界怎么漆黑寒冷,我們教室內仍是一片明亮溫暖。
初中畢業,我便離開了故鄉到外地求學,去年過年我再次回到家鄉,卻發現一切都變了,現在孩子們的學習環境比起我們當時,真的好了太多太多,隨著手機的普及和電路的改造,生活中已經漸漸失去了蠟燭的蹤影。只有在寺廟中或許可以看到一些,與電燈相比,蠟燭的光亮確實不值一提。但不得不承認它的溫暖與光亮,確實照亮和溫暖了我們這一代孩子樸素的童年求學時光。
在那段貧窮與艱苦的童年求學歲月里,我們點燃蠟燭是為了驅逐黑暗,照亮書本上的文字。如今學校的學生們已不再需要隨身攜帶各種蠟燭了,而我們當年的那些蠟燭或許早已化為燭灰,被歲月的塵埃所掩埋,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時的光。它將會永遠閃耀在我的記憶中,為我早已疲憊的眼睛注入一絲溫暖和光明,照亮我余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