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11月,徐發祥出生在樂陵縣鐵營洼一帶的小徐家村,一個極度貧寒的農民家庭。9歲那年,父親把徐發祥送進了學校。 1934年7月,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樂陵鄉村師范班。
在鄉村師范班學習期間,徐發祥結識了一些思想進步的青年教師。其中有一位李老師,是中共地下黨員,經常跟他談理想、談現實,并向他推薦進步書籍,引導他逐漸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5年4月,徐發祥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黨后,徐發祥在學校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并上街張貼標語、散發傳單,號召人們抗日,保家守土。1936年夏天,徐發祥以優異成績畢業,后來受黨組織委派,到鐵營鎮張頂村,以教書為掩護,秘密進行黨的活動。
在張頂村任教期間,徐發祥經常走村串戶,和老百姓促膝談心。他還利用回家探親的機會,向大哥徐清祥以及兒時的伙伴李清壽、李盛連宣傳黨的主張,講解革命道理,并在學校附近村子里的青年中,物色黨員發展對象。 1937年4月,徐清祥首先被吸收入黨。后來,他們又相繼發展了李盛連、李春年等一批黨員。
1942年,冀魯邊區抗戰開始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當年夏天,上級黨組織調他到平禹縣任民政科長。
上任伊始,徐發祥就深入各村訪貧問苦,組織群眾為前線將士的家庭代耕代種,想方設法為群眾排憂解難,各項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
隨著工作的深入,徐發祥的心情越來越沉重,一個念頭始終在他心中縈繞:幾年來犧牲的戰友散葬各地,疏于管理,如果建個烈士陵園該多好!這既是對犧牲烈士的告慰,也是對生者的激勵和鼓舞。徐發祥坐不住了,立即向平禹縣政府作了匯報。不久,他的建議得到縣委、縣政府的批準,決定把臨邑西部的一座寺廟改建成烈士陵園,由徐發祥全面負責。
1944年11月的一天,徐發祥帶著一名同志,前往正在修建中的烈士陵園檢查工作。
這天下午,陰云密布,寒風刺骨,刮得人睜不開眼。走著走著,徐發祥一抬頭,猛然發現正前方黑壓壓一片。他們停住腳步,定睛一看,見一伙從濟南來的高帽子隊,亦稱還鄉團。他馬上意識到情況危急,說聲“不好”,順手抽出手槍,拉著那位同志往右邊的一片墳地跑。
這時,對方發現了他們,頓時槍聲大作。徐發祥二人迅速還擊,奮勇抵抗。還鄉團仗著人多勢眾,瘋狂地射擊。一顆手榴彈在他們身邊爆炸,隨行的那位同志犧牲了。
徐發祥雖孤身一人戰斗,卻越戰越勇,只見他就地一滾,敏捷地躲到另一座墳頭后,瞄準敵人狠狠地射擊,幾個敵人應聲倒地。但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時年32歲。
(摘自《樂陵抗戰那些年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