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在老家村子里有一個風俗,別人家的桃子不可碰,但棗兒可以摘著吃。村里村外零零散散就那么幾十棵棗樹,每年臨近七月十五,孩子們就開始惦記上了,哪棵樹上的棗兒甜,哪棵樹上的棗兒脆,哪棵樹上的棗兒紅了一半,哪棵樹在別人院子里摘不到。孩子們摘棗兒吃,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大人們從不計較。到讀高中的時候才知道,那都不算什么,棗樹原來可以鋪天蓋地隨處可見。朱集鎮的同學告訴我,他們那里家家有幾百棵棗樹,從來沒有人想過去哪兒摘幾顆棗兒,或者自家的棗兒被路人摘了,不像南邊鄉鎮的小子們,整天拿吃棗兒當個事情說。后來工作變動分到朱集,第一天去報到時,我這個樂陵人居然被棗樹林子震撼到了。當時是冬季,棗樹早早落光了葉子,一棵棵、一排排、一片片,直楞楞矗在田地里,我騎著單車一路穿行在棗林,總也望不到邊。
由于工作原因,我常到村子里去,村子都藏在棗林里,過了一片棗林又一片棗林,差不多的路口,差不多的樹,所以要不停地問路。后來不得不提前做功課,出門前問明白哪幾個村相鄰,去往目的地需要過幾個路口、拐幾個彎。以至于曾仿著魯迅先生的語氣寫過半首詩,“我家院子有兩棵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我家村外有條條路/左邊是棗樹/右邊也是棗樹/我家農村有片片林/十萬畝是棗林/還有十萬畝也是棗林……”
棗鄉的百姓性格直爽,像棗木杠子一樣不打彎;民風淳樸,極少打官司鬧糾紛,就算有點爭執,念叨念叨就能調解下去。當年我曾寫過一篇報道發在省報上,題目就是“棗農不打棗官司”。有一回省里來人調研,領導讓我匯報民間糾紛情況,當聽到這里平均每年不足20起民事糾紛時,都覺得不可思議,接連追問了好多遍。棗鄉的棗樹多,但不代表棗樹不值錢。當時的三間堂鄉尚未并入朱集鎮,我調取的統計數字是全鎮每年收獲9萬噸干棗,95%以上銷往外地。“樹下噸糧田、樹上三千元”的說法并非夸張。所以那時的棗樹是當地百姓的主要經濟來源,人們對自家的樹看得那叫一個緊,從棗樹發芽到棗兒落桿,三天兩頭都要到棗樹趟子里打理,尤其到了白露時節,一場大風或一場連陰雨,能揪起全鎮人的心。
之所以棗農不打棗官司,一則是政府對棗樹抓得緊,二則是集體對棗樹登記得分明,三則是棗農對棗樹呵護有加,不存在發生爭議的機會。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這里的民風好,在幾十年、幾百年乃至千年來,這里的百姓因棗樹而相對富庶,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父老相傳云“樂毅破齊時,從燕赍來所種也”,足見樂陵棗樹種植歷史之悠久。清乾隆版《樂陵縣志》記載:“明洪武年間曾下詔書:栽種棗果,不論多少均無賦稅。樂陵小棗生產得以發展迅猛,明萬歷十九年,知縣王登庸教民樹藝,勸民種棗。有過者課種棗,以贖愆,故邑多棗。 ”1989年,對棗樹情有獨鐘的棗鄉人開始年年為小棗過節,政府搭臺,經貿唱戲,樂陵小棗迎來了黃金時代,棗樹種植達千萬株,棗糧間作面積發展到50萬畝。近年來,棗林煥發了更新的生機,轉型升級過上了“高大上”的日子。千年棗林游覽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省級森林公園”。去年6月1日,棗鄉人辦起了首屆棗花節,棗花——這個棗樹的孩子們開始過上了自己的“兒童節”。
位于棗林林海深處的百棗園,前身是集體林場,園內匯集國內知名棗樹品種596個,園中顯眼的位置有一巨型景觀石,石上鐫刻著“為而不爭”四個紅色大字。或許外地人會困惑于這座石刻與棗樹的關系,而棗鄉人大多能一一道來:“棗樹葉不爭春、花不爭艷、根不爭地、冠不爭天,棗樹的一生都在踐行著這一圣人之道”。
棗樹在谷雨時節萌芽,其時已過萬木回春、百花爭艷的節氣,是為葉不爭春;芒種前后棗樹開花,其色其狀如米粒,金黃色里暗帶綠意,幾近與葉混為一體,是為花不爭艷;棗樹根部較小,占地僅如斗大面積,所謂“斗地打擔糧”,也正因如此才能棗林間作,是為根不爭地。樂陵金絲小棗,名為小棗,其樹冠也小,有枝的地方便能結棗,是為冠不爭天。棗樹雖不爭,卻不曾缺失了作為,它的不爭把更多的陽光、更多的土壤讓給了樹下的麥子,而自己老實得像咱莊稼人,該開花就開花,該結果就結果,產出的價值遠超過其所求、所取。這就是它的“為”,它用“為而不爭”完美詮釋了圣人之道,也許只有土生土長的棗鄉人更能從棗樹身上悟得透這種品格。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樂陵這片宜居、宜產的熱土,養育了這里勤勞、善良、淳樸的人民,養育這里具備圣人之道的金絲小棗。至于是人感化了樹還是樹感動了人,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的人與樹相依相助,度過了災荒,度過了戰亂,度過了家園重建,迎來盛世中華的新時代。
棗樹,旱也收、澇也收,在過去那些災荒年代糧食歉收時,小棗能充饑、能補充營養;棗林,沐風傲雪、剛毅倔犟,在抗日戰爭時期充當起掩護抗日軍民的“青紗帳”;和平建設時期,棗樹變身成老百姓的“錢袋子”讓人們生活得更加富裕;小康社會的今天,棗林又變成了旅游勝地、健身樂園。而世世代代生于斯、長于斯的棗鄉人民,不論災荒、戰亂還是和平年代,他們與棗樹一起,守土有責,守土盡責,老實本分,為而不爭。這一圣人之道,究竟是棗樹的品格還是棗鄉人的品格?也許本來就是融為一體的呢。
走一走當年那些讓我頭疼的林蔭小徑,瞅一瞅眼前棗花們含苞待放的小模樣兒,嗅一嗅活力無限的米粒芳華,品一品為而不爭的圣人之道,讓思緒在林海的輕風里飛揚、在腦海里跳躍,把棗鄉人的身影融入千年棗林,融入我心有所感的文字里。□劉剛
(作者系樂陵市作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