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爽
聽父輩們講,在他們小時候,夏忙收麥都是自己動手用鐮割,然后捆扎裝車,運到場上準(zhǔn)備脫粒。因此,打場是每家每戶夏忙收麥的第一項必備工作,打場是為了堆放收割的小麥。
那時候,村里按人口給每戶都分有不等的自留地,因為自留地離家都比較近,便于管理和照看,因此成為夏收麥場首選用地。打場離不了騾子拉碌碡,聽父親講,我們村當(dāng)時僅有兩匹騾子,在那幾天就不下套,忙完這家忙那家,大家都望眼欲穿地排隊等著。
為了使這項重要工作能夠順利進(jìn)行,每家都提前要做不少的準(zhǔn)備工作,首先要把地挖得既松軟又整齊,再用耙子梳理平坦,不能有大土疙瘩,此項工作越細(xì),打場質(zhì)量越好,場不會有裂縫,小麥顆粒就不會鉆進(jìn)去,真正做到顆粒歸倉。
三夏天由于白天溫度高,打場只能選擇在晚上后半夜進(jìn)行。在騾子拉著碌碡即將到來前約2小時,要用涼水將場潑濕,濕潤即可千萬不能猛潑,最好的效果就像下過一場春雨,此時用碌碡碾軋才剛好,既不粘碌碡又能充分?jǐn)D壓土壤,這樣經(jīng)過許多遍碾軋的土壤才會結(jié)實、平整,今天想來,這和蓋樓房處理地基程序相差無幾。
后半夜,天色微微泛白,涼涼的,溫度正好,老當(dāng)益壯的爺爺揚著鞭子,牽著騾子進(jìn)了麥場,從正中間開始一圈圈向外,從圓心面積一點點擴(kuò)大,像湖面泛起的漣漪,太好看了,那騾子脖子上拴著的鈴鐺傳來陣陣悅耳的響聲,好聽。三遍過后,一個亮光光、平展展的麥場就碾好了,小孩子們在旁不由得拍手叫好。大人們和騾子稍事休息,根本沒時間聊,咂吧袋旱煙就奔向了下一個麥場。天亮了,太陽升起來了,大人們趕緊得用草席之類的東西蓋在麥場上,防止太陽暴曬產(chǎn)生裂縫漏麥。白天蓋著,晚上揭開,維護(hù)三天就大功告成,下大雨都不怕,瓷實得很。接下來各家各戶就在地里開始收割小麥,運到麥場,再一層層摞好,基本上2畝地就能摞一個麥秸垛,那一個個麥秸垛就像一個個蒙古包,成了農(nóng)村夏收時節(jié)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
那時候人們夏忙打場、收麥,付出辛勞和汗水,所以更能體會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更懂得節(jié)約和珍惜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