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慧芳
重陽節,又稱雙九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
“重陽”二字最早現于楚辭,屈原在《遠游》中留下“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之句,意即聚集九重陽氣進入帝宮,造訪旬始星,繼而參觀清都天庭。然而,重陽作為節日被明確記載則相對較晚,依據史料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在西漢得到普及,到唐代更是達到鼎盛,成為官方和民間共同慶祝的重要節日。唐代以后,盡管重陽節經歷了歷史變遷和時代更迭,但其核心文化內涵和民俗活動卻得以傳承和發揚,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人墨客筆下,它則充滿無限濃情詩意。
重陽節作為一個團聚的節日,自然容易引發人們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便是這一情懷的生動寫照:“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痹娭型ㄟ^描繪詩人在異鄉獨處的孤獨與凄涼,以及想象家鄉兄弟登高望遠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這種情感跨越時空界限,觸動了無數游子的心弦。
與王維柔情似水的思鄉情不同的是,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則展現了一種截然不同的重陽情懷。詞中“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以豪邁的筆觸,抒發了革命者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豪情壯志。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重陽節的菊花不僅裝點了戰場,更成為革命者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精神象征。這份豪情壯志,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而英勇奮斗。
除了思鄉之情與豪情壯志外,也有人借重陽佳節,抒發自己曠達的人生態度。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便是其中的代表。“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痹娙嗽诘歉咄h之際,面對塵世的紛擾與煩惱,選擇了以曠達的心態去面對,他認為人生難得開口一笑,因此應當珍惜眼前的美好時光,盡情享受生活的樂趣。這種超然物外、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無疑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啟示與感悟。
而到了宋代,詞人劉克莊則在《賀新郎?九日》中將重陽節的情感升華到了憂國憂民的高度?!鞍装l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痹~中借用了齊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典故,表達了詞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和對民族未來的無限關切。在重陽佳節之際,詞人沒有沉浸在個人的悲歡離合之中,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之間,以筆為劍,抒發著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這份悲壯與深情,成了重陽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陽,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份情懷,一種寄托……愿每個重陽皆成心靈洗禮,留溫暖記憶于歲月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