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青 嘉道御前侍衛宋飛彪
??? 宋飛彪 (1782-1847),字凌霄,號存樸,宋氏家族第十五世傳人,樂陵城北李胡馬村人。他自幼讀書習武, 28歲考中嘉慶十五年(1810)武舉,任興武衛第九幫領運千總;歷九年, 37歲又考中嘉慶二十四年 ( 1819 )武進士,欽點御前侍衛,賞藍翎頂戴,護衛皇宮大 內 。宋飛彪隨侍嘉慶皇帝左 右 ,是當時為數不多的漢人御前侍衛之一。其間,曾教授皇太子旻寧 (后為道光皇帝)武術,因品行忠厚耿直,長幼無欺,深得幼主嘉許,后任道光皇帝的御前帶刀侍衛、乾清門行走,兼鎮定府固關守備。
??? 自乾隆后期開始,清朝吏治日趨廢弛,到嘉慶年間,已經發展到積重難返的程度,高官微吏,是官多貪,俗視廉政為愚,眾以貪酷為能,此風盛而日久,邪惡之途變成了正路,廉潔之士倒無異于怪胎。滿族權臣琦善貪臟、欺主枉法,賣國求榮,無惡不作,朝廷臣工爭相依附,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宋飛彪看不慣他們的做派,時有譏諷和批評之語。但被人記恨在心,以至于在道光皇帝面前搬弄是非,使旻寧對他產生了猜疑。有一次,宮中傳言要找機會處罰宋飛彪。琦善使人暗示宋飛彪,如果肯拿出兩、三千兩銀子,自有人出面調停此事。宋飛彪冷笑道: “我依靠俸祿養家糊口,勉強可以度日,哪有閑錢巴結權貴?再說,這是對我人格的侮辱。我大不了告老還鄉,以粥果腹就是了!”于是,憤然辭歸,把琦善弄了個下不來臺。
??? 后來,鴉片戰爭爆發,朝廷罷免林則徐,用琦善御敵,結果清軍大敗。清政府被迫與英帝國簽定不平等的 《中英南京條約》。琦善因辱敗獲罪,被抄沒削籍。道光二十七年 (1847),皇帝下旨令宋飛彪入京聽用。這時的他已郁悶成疾,臥床很久了。宋飛彪自辭職回鄉,郁悶心中,正當躊躇滿志時,忠良卻遭奸人陷害,又見朝政不綱,民不聊生,外藩囂張,國將不國,更恨琦善致中華蒙受割地賠款之空前奇恥大辱,作為一個武將,國仇私怨,折磨致疾。欽差回對,暫準養病半年。半年后,宮中再次傳旨樂陵,那時宋飛彪已經去世。道光皇帝復降敕書,旌表嘉慰,封授武略騎尉。其家傳圣旨三道,滿漢文對照,文革初交鄉政府, 1986年鄉政府清理積存時,一年輕工作人員將其作為無用之物投于火。另有圣旨匣一件,高尺余,闊尺半,厚半尺,匣面有二龍圖,圖中有“圣旨”字樣。宋飛彪的佩刀也保存了下來,刀身窄薄彎曲,有蒙古刀風格。 (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