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離蜀后,草堂的大部分,被大歷年間任西川節度使的崔寧之妾任氏據為私宅。后來任氏又舍宅為寺,名曰梵安寺,亦稱草堂寺。寺占剩余部分荒閑。昭宗天復2年 (公元902年),詩人韋莊沿浣花溪畔尋得杜甫草堂舊址,為了紀念杜甫這位前輩先賢,韋莊在其處重建了一間茅屋,使人們 “萬古只應留舊宅”的愿望得以實現。之后,宋代呂大防重修并繪杜甫像于壁間。至此,草堂始具祠宇性質。又有張燾立石遍刻杜詩于庭園內,再經元、明、清各代的修葺擴充,特別是明弘治13年 (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16年 (公元1811年)兩次大規模擴建,草堂終于衍變成今天這樣建筑宏敞而古樸、格局典雅而莊重、庭園幽美而秀麗的文化名勝,亦成為詩圣行蹤遺跡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為引人注目的一處。
??? 建國后, 1952年,人民政府撥專款予以全面整修后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5月,杜甫紀念館開館。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杜甫紀念館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成為人們接受愛國愛民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熏陶之地。
??? 穿過大廨,行幾十步,來到草堂主廳——詩史堂。詩史堂占地百余平方米,在草堂建筑中面積最大。堂后“詩史”,源于唐人孟棨。他在 《本事詩》中說: “杜 (甫)逢 (安)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 ‘詩史’。”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杜甫生逢亂世,顛沛流離,他將自己所見所聞的四方多難的社會現實,所感所嘆的民怨國恨,所思所想的輔君中興,完完全全用詩歌記載了下來,表現了出來,讀其詩,如同讀一部反映唐王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歷史巨著。這就是 “詩史”二字的含義。
??? 詩史堂正中,陳放著一尊杜甫胸像 (半身塑像),從他那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冷峻的嘴角上,看得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兩側楹柱上,懸有朱德委員長 1957年參觀草堂時撰寫的一副對聯: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對聯表達了朱老總對詩圣杜甫的崇敬,對草堂勝跡的熱愛和關懷。
??? 在堂內東西兩側,分別立放著民間藝人塑的杜甫 (東)、李白 (西)泥像。李、杜同為唐代詩壇成就最杰出的大詩人,郭沫若稱其為 “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杜甫的創作注重現實,李白的詩風則極其浪漫,二人創作道路雖然不同,但卻是感情真摯的好朋友。在流傳下來的詩篇中,李白寫給杜甫的有兩首,杜甫懷念李白的有十幾首。李杜交誼,給文壇上留下一段千古傳頌的佳話。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