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筆之時,雨正自簾縫涉足而來,淋濕了風和思緒中徐徐展開的故鄉。
??? 故鄉是魯西北平原一個小城,因金絲小棗而馳名中外。曾不止一次寫過棗,寫過棗園、棗情、棗夢,但隨著時間的沉淀,越發感覺到金絲小棗不僅僅是單純的物象,仿佛有了更深遠的意義,大概暗暗契合了靈魂中尋根的潛意識。因自幼隨父母輾轉各處,所以對故鄉的概念很是渺茫,成年后回首過往,竟有處處驛站之感,只有看到金絲小棗的字樣,無論是塞北還是江南,超市抑或車站,方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
??? 世有不絕風景,人有不同心情。邊城之于沈從文,地壇之于史鐵生,升華為圖騰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感情非常人所能及,但一粒粒圓潤飽滿的小棗,香甜了多少棗鄉人民的夢,對小城近十萬漂泊在京津塘的游子而言,仿佛一首蕩氣回腸的歌,支撐著一天一天汗流滿面的日子;對身在其中生生不息的小城人民而言,恍若一盅色香味俱全的靚湯,滋潤著每天充實快樂的心情,對案牘勞形筆耕不輟的上班一族,理應是煙雨江南之案頭山水,寄托著曾有或可及的遙遠夢想。
??? 何止?何止?棗鄉哪里是我一個人的棗鄉,又哪里是六十五萬棗鄉人民的棗鄉?每至九月,數萬游客紛至沓來,旅游、觀光、休閑、品嘗,親口品嘗棗子的清香,親手撫摸樹身皴裂的滄桑,親身感受魯西北這片肥沃土地上人民的質樸和善良……
??? 越來越被世人熟知,越來越多的投資客商,小城慢慢不再寂寥恬靜,日益繁華、富裕,富有現代氣息。但無論城市如何發展,生態棗林有增無減。政府服務,市場運作,棗子,始終是樂陵發展的命脈, “一塔、兩碑、三園、四樹”讓人流連忘返,乾隆御賜棗王碑、羅成拴馬處、百棗園等旅游景點數不勝數。六月鮮荷連水碧,千家小棗射云紅,這是棗鄉隨處可見的熟悉場景,于任何棗鄉兒女而言,沒有其他任何能夠替代。
??? 曾經到達過的地方,都屬于昨天,唯有故鄉不然。我的棗鄉,既是昨天,又是今天,還是明天。依托昨天千年棗文化之厚重,豐盈了六十五萬棗鄉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為明天譜寫著寫滿美好的醉人篇章。
??? 攜一捧棗子去吧,既相識了,就讓那份獨一無二的氣息慢慢融入你的生命,別褻瀆了這份美好的邂逅。
??? 寫至此處,風停,雨駐,一輪皎潔的彎月在云后輕輕露出半個臉頰,月自光其光,夜來蒹葭蒼蒼,如此美好,如此純凈,如心中那個永恒的故鄉,注定一生纏綿,總是難忘。□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