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劉備殿門,沿臺階而下即到武侯祠院門前,這里才是專祀諸葛亮的祠廟。 “武侯祠”匾額由李先念書寫。院門兩側是董必武寫的對聯:“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再往兩邊是郭沫若手跡:“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 ”院門內敞軒式過廳里,是歷代名人書撰的匾額對聯。院內生長著高大挺拔的樟、柏、松樹,枝繁葉茂,掩墻拂脊,臘梅、玉蘭、杜鵑、茶花點綴于院落四處,為游人送香供賞。
??? 大殿正中匾額由清康熙帝之子果親王手書,上寫“名垂宇宙”。左右分懸“勛高管樂”、“河岳英靈”。柱上對聯自邊向中,上下聯遙遙相對:“異代相知習鑿齒,千秋同祀武鄉侯”;長聯“公本識字耕田人,為感殊遇驅馳,以三分始,以六出終,統一古今難,效死不渝,遺恨功名存兩表;世又陳強古冶子,應笑同根煎急,誰開誠心,誰廣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以往,緬懷忠義拂殘碑。 ”聯語撫今思古,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深深懷念之情。
??? 跨過高高的門檻,進到殿中,只見脊檁上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8個金字,中央繪有八卦圖案。大殿正中神龕上書“靜遠堂”3個金字。諸葛亮羽扇綸巾,安坐堂上,凝目沉思,其憂國憂民之態十分傳神。兩側為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泥塑貼金塑像,一家三世忠貞,共祀一堂。
??? 諸葛亮(公元181一234年),字孔明,漢末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人。其父諸葛珪為泰山郡丞,母親章氏早逝,后有繼母,另有兄諸葛謹、弟諸葛均和兩個姐姐。諸葛亮14歲時,因父母雙亡,他姐弟4人隨叔父諸葛玄為避戰禍離開老家,輾轉來到荊州襄陽。 17歲時,叔父去世,他和弟弟到隆中結廬而居。在隆中,諸葛亮躬耕隴畝,博覽群書,拜師結友,十年耕讀,使他掌握了淵博的知識,練就了超群的才能,時人稱為臥龍。
??? 公元207年,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寓居荊州的劉備推薦了他,苦于身邊無智能之士的劉備聽后大喜,便去隆中拜訪,三顧茅廬,懇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當時劉備47歲,諸葛亮27歲,作為一代雄杰的劉備,能夠屈尊三顧,誠懇請教,充分體現出劉備待仕以誠——重視知識分子。諸葛亮對此感激不已,把自己對天下形勢的認識和盤托出,對劉備應采取的戰略提出了中肯的建議。一番“隆中對”,說得劉備茅塞頓開,心悅誠服,“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據雄。 ”從此,諸葛亮走出茅廬,加入了劉備軍事集團,開始了叱咤風云的政治生涯。劉備得到諸葛亮后,語重心長地對關羽、張飛說:“孤子有孔明,猶如魚之有水也! ”
??? 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是大智大勇之人,是智慧的化身。關于他的故事,人們隨口便能說出許多。像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取西川、奪漢中、七擒孟獲、空城計、收姜維等等。劉備依靠他的輔佐,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同時,諸葛亮治蜀立法施度,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帶來蜀地經濟發展,政治清明,史稱蜀國“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 ”
(50)朱殿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