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這則故事,我深為這位縣令惋惜。同時我想:這位縣令大概手腳不太干凈吧?不然,心底無私天地闊,心里沒病死不了人。平日里想見皇帝撈不著,今天機會送上門來,豈不正好,心內無愧事,怕見皇帝老兒做甚?當然,乾隆絕不是劉備。如果這則故事是乾隆自編,那是他往自己臉上貼金。如果是他人所編,那大概是在拍乾隆的馬屁。乾隆怎能與劉備相比呢?比如乾隆好大喜功、貪圖虛名,人家劉備沒有那毛病;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走到哪里給哪里題詞,人家劉備沒有那嗜好,當時也沒那功夫……
劉備墓南面是“三國文化陳列”區,展廳里陳列著三國時期的歷史文物,再現當時社會景象。漫步于展廳里,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主題歌在耳畔回響:“……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一頁風云散哪,變換了時空……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
成都三多
每個城市的特色不同,給人留下的印象不同。一些城市留給我的印象是:古城北京,街寬路直,比較衛生;商埠天津,街道多斜,容易使人轉向;現代上海,人多如蟻,走在街上摩肩接踵;泉城濟南,像個五六十年代的艱苦樸素的工農干部;四川成都,則有三多:
火鍋多
2000年6月26日,我們住進成都玉雙路天臺大灑店。傍晚,我到街上飯店用餐,看到家家鈑店要么大書 “××火鍋城 “,要么在窗玻璃上寫著 “火鍋”菜系。我走到一家飯店門前,店小姐輕步相迎: “先生里邊請,您想吃啥子?” “你店里有什么特色菜?” “有火鍋涮羊肉、火鍋涮魚片、什錦火鍋……” “怎么都是火鍋?” “先生,成都的火鍋出名,來成都您不品嘗火鍋,那不叫來成都哎。”我見小姐老是圍著火鍋 “轉”,想起四川人的一道專利菜,便說: “來個麻婆豆腐吧。” “要嘚,給先生來一個麻婆豆腐火鍋 “。她這一嗓子令我哭笑不得,我要的本是一道炒菜,店小姐不解我心意,轉了一圈,還是掉進了火鍋里。店小姐笑盈盈地說: “先生,在我們這兒,肉蛋蝦菜,樣樣下得火鍋喲。”
片刻,麻婆豆腐火鍋登場,豆腐在鍋里咕嘟咕嘟泛泡冒氣,本來白白的豆腐被辣椒、花椒面染成大紅臉,椒油漂浮其上,艷的令人愛戀。不待品嘗,已覺得渾身發熱。我平時不愛吃辣,來到了麻婆豆腐的故鄉,才點這道菜,純是一種情緒使然。
在我家鄉的宴席上,也常有麻婆豆腐這道菜。關于它的來歷,其說法有幾個版本。一說麻婆豆腐的起源,是當年有位姓麻的婆婆,在成都昭覺寺旁開了一家豆腐館,她做豆腐菜,首創在豆腐里加入辣椒、花椒、椒油、姜片一類佐料,配料得當,做出的豆腐獨具風味,名揚成都。工藝流傳開來,人們根據她姓麻,把這道菜叫麻婆豆腐。一說麻婆豆腐不是姓麻的婆婆做的,而是這位做豆腐的婆婆生得一臉麻子,人們便把她做的豆腐菜叫成了麻婆豆腐。一說這種豆腐菜因味道麻辣,起初是由一位婆婆創造,因而叫麻婆豆腐了。幾種版本,自圓其說,似乎各有道理。后來,我從中央電視臺的一個節目里,得到的答案是麻婆豆腐因姓命名。
我舀一匙勺麻辣豆腐放入口中,先是生出一股辣意。吃第二口、第三口,便覺得舌尖發麻,口腔辣的癢疼。再吃幾口,直辣的我滿嘴冒氣,仿佛聽到自己口腔內發出絲絲響聲。我想喝口湯沖淡辣味,不得了,那股辣順著食道唰地沖到胃里,我被辣的合不上嘴,噌地站起身想走,但沒走,趕緊向店小姐招手: “麻婆太辣,我吃不來,給我來一碗過橋米線。”小姐應聲而去。
我沒走的原因是鄰桌兩位食客的談話吸引了我。甲問: “你知道天府廣場上那尊毛主席塑像的故事嗎?”乙答: “不知道。塑像有啥故事?”甲端起杯子呷了一口啤酒,拿起筷子從火鍋里挾一片肉放進口中嚼著說: “文化大革命中,成都市革委會在天府廣場塑了一尊毛主席像。不久,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行開始了,起初知青們不愿下鄉,上級逼得緊,這時有人說: ‘下吧,到鄉村呆上5年就回來了。’有人追問:‘誰說呆5年? ’說這話的人說 ‘你沒看到天府廣場上的主席塑像嗎,老人家揮手時伸著5個指頭,意思是5年后讓你們回來。’知青們呼呼啦啦下鄉了,一晃5年過去了,知青們盼望回城,但上級不允許。這時又有人說:‘期限還沒到呢,老人家說的是9年,不信,到天府廣場主席塑像前去看看。’(53)
朱殿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