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陵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為全省典型案例
記者石少軍通訊員蘇安矗焦群超
“去年,我市空氣優良天數達到293天,優良天數比例及增幅均列德州市第一位。今年以來,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等多項重點指標繼續位居德州市第一位。”7月28日至29日,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監控工作會議召開,樂陵成為現場觀摩點,樂陵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峰作全省典型發言時說,“當前,我們正加快實施總投資30.3億元的國家級EOD試點項目,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擴綠增長,奮力譜寫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抓好頂層設計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支撐,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耳目和基石。近年來,樂陵以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為支撐,以加強監測隊伍和陣地建設為基礎,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德州各縣市區率先實現生態環保委實體化運行,統籌推進協同監測、智慧監管、科學治污、降碳擴綠“四力齊升”工程,樂陵先后獲評國家級和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先進縣”、整縣域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重點縣、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
樂陵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工作專班,制定《樂陵市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從監控中心選址建設、實驗設備、器械配備、專業人才培養、應急監測能力提升等方面,明確了具體內容、建設標準、完成時限,建立日常管理、學習培訓、督導考核等工作制度,確保工作推進科學化、精準化。
德州市生態環境局樂陵分局局長張棟介紹,分局制定了《環境監測人員行為準則》《防范和懲治弄虛作假行為管理制度》等14項規章制度,對各項實驗任務建立“AB崗”制度,對重點任務實行比對分析。建立監測人員量化積分評比制度,對監測任務下達、采樣、運輸、交接、貯存、實驗室分析、數據處理、報告出具8個環節進行量化打分,每半年進行一次集中評比,評比結果作為評先樹優重要依據。建立“質量監督員”制度,實行專職負責監測全過程質量控制,確保了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可溯性和公正性。
搭建智慧平臺
“我們高標準建設智慧高效的環境監測設施,提升污染防治精準溯源能力。”張棟說,我市累計投入2600萬元,建成環境監控中心1100平方米,配備標準化實驗室16個、監測設備82臺(套),國家生態環境監測“三五”人才等人員20名,具備水和廢水、空氣和廢氣、生物、噪聲4個領域86個參數以及生活飲用水和室內空氣27個參數的CMA資質,實現環境空氣、地表水、重點污染源監測全覆蓋,對外委托監測業務量減少62.5%。
平臺建設是智能監測系統得以運轉的先決條件。
我市投入3000萬元,建立污染源在線監測、河流斷面管理、秸稈禁燒高空瞭望、電力及視頻監控“四位一體”智慧監管平臺,突破問題難預見、處置難追溯等瓶頸,及時推送預警信息1.3萬條,企業環境違法案件下降50%。建立省級化工園區一體化平臺,設置環保、應急、能源等智慧模塊,實時監測園區和企業環境,推動整體清潔生產審核試點實施取得明顯成效,年廢水排放、危險廢物分別減少1.3萬噸、5858噸。
構建監測體系
“樂陵構建‘五四三’監測體系,筑強環境監測堅實保障,匯聚統籌協同、全域共管的強大合力。”樂陵市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副主任李娜說。
成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專班,抽調200名精干力量,設立20個巡查執法組,實行巡查、交辦、核查、約談、督察“五步閉環”機制,確保發現問題整改到位。實行環境監測量化評比、全過程質量控制、監測數據共享、應急監測“平戰轉換”等四項機制,定期開展技能比武考核活動,確保監測結果準確可靠。組織1090名環保員開展環境監測業務培訓,建立“職能部門—鎮街—村居”三級網格監測體系,確保問題及時發現、及時采樣、及時處置,累計落實問題整改300余個。
李娜介紹,我市充分用好監測結果,賦能城市綠色低碳發展。通過精準監測分析環境質量,全面掌握環境狀況,創新“三水共治”模式,更好落實“四水四定”要求。連通水系,用好水源,實施清淤疏浚600公里,增加河道蓄水量800萬方,新改建泵站涵閘110座,“三河、五干、五十條溝”全域暢通,調劑水源能力大幅提升;大力治污,增加水源,全面完成老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處理水質達到四類水標準,可用于企業回用、濕地補水,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打造生態,涵養水源,藏水于地,藏水于景,在用水淡季及時通過泵站涵閘引蓄末端黃河水,增加儲備水源,累計建設水景公園、濕地公園等19處,水源涵養能力有效提升。
“樂陵將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和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動環境監測能力持續提升,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樂陵力量。”王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