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養殖收入,按照出欄數而不是存欄數;統計外出務工收入,充分考慮找工作的時間和開支,10個月只按八九個月計算;做實入戶調查,錢同群眾算,賬要群眾認……近日,記者深入云南、安徽、貴州等多個脫貧攻堅重點地區調研發現,為避免“數字脫貧”等脫貧攻堅中的形式主義問題,一些基層干部從緊從嚴算好脫貧賬,映照著認真務實的作風。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脫貧容不得半點造假、糊弄,脫貧致富的數字指標必須經得起檢驗。脫沒脫貧并不是個人說了算,而要依照標準精準衡量;既要同群眾一起算脫貧致富賬,又要讓群眾認可和滿意。
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一個“實”字。但現實中,“數字摻水”“算賬脫貧”等現象,依然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貧困戶沒有養雞養豬,當年畜養收入卻被虛報為8018元;規劃養12頭豬,實際連豬圈都沒有;1畝辣椒寫成5畝,年收入從3000元虛增為1.5萬元……凡此種種,夸大數字、弄虛作假,追求“短平快”的紙面政績、數字政績,都是形式主義的積弊。如此“扒拉算盤”搞表面賬單,如何能做到求實、求真、求效,筑牢精準扶貧的地基?
脫貧攻堅越往后壓力越大,但這決不是搞“數字脫貧”的理由。對于脫貧難度高、任務艱巨的地方來說,關鍵是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提高困難群眾收入。“貧困地區發展脫貧產業著實不易,但這是穩定脫貧增收繞不過去的路,認準了就要迎難而上”,“多采取送培訓下鄉、補貼貧困戶食宿費用等形式,讓培訓更親民,發揮更好實效”,“重點是產業,有了產業才能防止返貧”……面對精準脫貧這個硬骨頭,很多地方干部認識到,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不好高騖遠、不脫離實際、不勞民傷財,才能以務實的風氣贏得脫貧攻堅的勝利。也只有把求真務實的導向立起來、讓真抓實干的規矩嚴起來,讓實干者贏得掌聲、虛浮者沒有市場,才能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
天上不會掉餡餅,世界上從來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要防止層層加碼,要量力而行、真實可靠、保證質量。要防止形式主義,扶真貧、真扶貧,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要實施最嚴格的考核評估,開展督查巡查,對不嚴不實、弄虛作假的,要嚴肅問責。”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的要求,堅定實現全面小康的意志,以求真務實的作風,攻堅克難、不懈奮斗,我們就一定能打贏脫貧攻堅戰,讓全體人民都過上好日子。□李洪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