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件寒、冷、苦的事情。過去指冷寂的讀書之地為“寒窗”,謂之“自甘寂寞”,“坐冷板凳”。甚至因讀書導致貧窮,那就更苦。朱買臣光讀書不上班,導致家貧,只好以砍柴為業,賣柴時還手不釋卷,妻以為羞,和他離了婚。家境較好的讀書人,讀閑書打發日子,覺得快樂,那是另一種讀法,但要是換一個環境,就不會是“羲皇上人”了。
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說《象棋的故事》里有個B博士,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里,精神備受折磨。他竟趁一次候審的機會,偷來一本棋譜,悉心研讀起來。從此在象棋技藝上大獲啟發,出獄后成了赫赫有名的象棋冠軍,鐵窗苦讀改變了他的一生。這是外國小說里的故事,說明逆境苦讀,也可以成就人才。
什么是苦?
“生不得志,攻苦食淡;孤臣孽子,臥薪嘗膽”,“子卿(蘇武)北海之上牧羝,重耳十九年之羈旅,呼吸生死,命如朝露”,有人說此乃人生之大苦,信然。漢代王章長安趕考,與妻共居。章讀書讀得病倒了,沒□張 煒有被子蓋,臥牛衣中,想起自己命運不好,自料必死,與妻子泣別。都是人生逆境,苦不堪言。但發憤攻讀,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時候,這樣來看,讀書又何嘗不是一件苦中有樂的事情呢?皓首窮經,那是很高層次的閱讀,包括索引、考證、爬梳剔抉,窮究其源,常常“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雖然苦,衣帶漸寬,人亦憔悴,卻是積累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平常讀書,孜孜不倦,能夠明理,升華情操,就是常說的“開卷有益”。
讀《紅樓夢》是賞心樂事,但要考證淵源,就得吃苦。讀小說,讀“動漫”,讀某名人的生活瑣事,與讀有關本業的東西是不同的。但有些“快樂”的“熱門”書,讀不讀都可以,有些坐冷板凳的書,卻是花錢也應買來讀。“本來,有關本業的東西,是無論怎樣節衣縮食也應該購買的,試看綠林強盜,怎樣不惜錢財以買盒子炮,就可知道。”(魯迅《致趙家璧》)這樣一來,自討苦吃,苦中求樂,就成了中國讀書人的習慣。
現在超市里成堆的裝幀很漂亮的“經商指南”“炒股要道”“腦筋急轉彎”以及“風水先生”……進口紙,燙金字,還有密封卷——先拿錢后開卷。買不起,讀了也無益,無異于“新袋子里的酸酒,紅紙包里的爛肉,那結果,是吃得胸口癢癢的,好像要嘔吐”(魯迅《我們要批評家》)。
現在情況不同了,讀書講務實,學以致用,學以增長知識。圖書館共享項目越來越多,讀者也漸多了,成為讀書人的樂土。有些圖書館專為盲人設置閱讀器,雖然有待完善,但已經可以看到不少盲人光顧圖書館,在盲人閱覽室學習用閱覽器讀書讀報。
不妨說,讀書本身的冷熱都不是壞事,關鍵是能學到知識。佛教禪宗的北漸南頓,就是講悟道的殊途而同歸。能悟道,十字街頭也能參禪,不能悟道,把經書讀破,也不過是謗佛。用功之妙,存乎一心。“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讀書應作如是觀,平心靜氣,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弱水三千,取一瓢飲,然后甘苦自知。適當搞一些有益的讀書活動,愛書活動,走出書齋,參加一些交流,不無好處,但不能“大呼隆”,“活動”一多,一“化”起來,則非實實在在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