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平
《陽光路上》是一部超出了我想象的微電影,盡管這部微電影有些地方還稱不上精美,整體節奏也沒有突出的戲劇性的高潮,說的都是最普遍的脫貧攻堅工作,但這部電影最可貴的地方就在于——這是一部認真記錄脫貧攻堅且具有紀實風格的影視作品。影片采用真人真事的材料進行編導,講述了經過一系列的脫貧攻堅奮戰,臨邑縣宿安鄉省定貧困村邢仙龍村和本村貧困戶邢大山的華麗蛻變。
從一個扶貧人的角度上看,扶貧部門在邢仙龍村開展了蔬菜大棚產業項目、邊角經濟種植項目、美麗鄉村改造、鄉村旅游項目;對貧困戶邢大山進行了教育扶貧、就業扶貧、項目扶貧、精神扶貧,使其對生活充滿了盼頭。村支部書記認真負責,嚴格執行貧困戶內納入流程,“三重一大”事件認真評議公示。扶貧部門下村入戶深入了解,真正做到了“一村一品、一戶一策”。村班子擔當負責,扶貧部門持續關注、指導,貧困戶自強自立,整體脫貧效果顯著。
作為宿安鄉的兄弟單位,觀看影片的時候,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我們德平鎮的扶貧工作。德平鎮人口基數大,貧困人口多,脫貧攻堅任務更加繁重。精準識別之初,德平鎮成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建立領導班子負責制,脫產干部包村制,抽調骨干增強扶貧工作力量,抓村級班子黨建工作,增強貧困人口脫貧意識,提高貧困人口脫貧能力。黨委政府坐鎮指導,將近二百個脫產干部奔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認真摸清貧困戶底子,嚴格貧困戶納入程序,借助各種精準扶貧政策制定幫扶措施。產業項目、危房改造、金融扶貧、醫療扶貧、教育扶貧、雨露計劃、就業扶貧、孝善扶貧、精神扶貧、虛擬崗位、公益崗位等等等等一系列的扶貧措施落實下來,基本實現了貧困人口的交錯式全覆蓋。
精準扶貧這三年來,每走進一個貧困家庭,每看到應該和我孩子一樣幸福快樂卻自卑無語的孩童,每看到應該和我一樣健康向上擁有一份事業卻悲傷懦弱的青壯年,每看到和父母年紀相仿本應享受天倫卻孤苦無依的年邁老人,我總是潸然淚下。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16年我懷孕了,要擁有我第二個寶寶了,可是由于頻繁的奔波流產了,在家休息了一周就又頂著嚴寒開始了走村入戶的工作。17年我又幸運的懷孕了,依然挺著個大肚子跑來跑去,別人都說你這回可得小心哈,我說沒事,我們干扶貧的都潑辣,結果到最后又累到差點早產,在醫院保了兩個月的胎。是什么原因驅使著我不顧一切的去工作呢?是我肩上的責任,是我身上的使命,是我想讓父老鄉親盡早實現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盡我最大的心!這也是我們這群扶貧人的心!我們加班加點舍家舍業不容易,可是回頭看看,貧困戶們老有所依、幼有所養、壯有所業、病有所靠,生活上有了奔頭,一切又是那么的值得。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鞏固提升”的脫貧目標我們已經基本完成,下一步的任務就是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在縣級扶貧部門的指導下,繼續埋頭苦干,在精準扶貧政策繼續幫扶的基礎上加大精神扶貧的力度,增強貧困人口脫貧內源動力,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要弱鳥先飛,要知恥而后勇,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要靠辛勤勞動舊貌換新顏,杜絕等、靠、要的懶漢。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要引導預期,不斷發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老弱病殘”的貧困人口在享受到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紅利的基礎上努力自強,使他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與其他人民群眾一起走在溫暖明媚的陽光路上,一起步入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