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作者,一定可以預見未來。比如,魯迅先生頭銜眾多,我小時候印象尤為深刻的是,老師強調他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三頂帽子順序尤其不能錯。但到今天我才發現,魯迅先生最重要的頭銜,其實是預言家。因此,胡赳赳對于未來趨勢的判斷,才是本書的最大意義。 我并不喜歡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大紅背景下的白色紙飛機顯得很突兀,像一灘鼻血里那小團塞鼻子的紙,有種殘酷的無力感。但我喜歡紙飛機旁那句話:“誰贏得媒體,誰贏得未來。”《新周刊》執行主編封新城在微博里寫過:“傳媒變,則國體變。”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新周刊》的態度,也是有責任感的媒體人的態度。 《理想不死》分為六個部分:沒有不道德的傳播、傳媒學的技藝、大國之媒、你們這些文化人、對話總編、特別輯錄:震災敘事。總體寫作風格還是與他之前的幾本書類似,不屬于嚴謹的學術性讀物,更偏向于一個文學青年的隨筆集,從標題到內容都有種理想主義的散漫與自由。我覺得“散漫”與“自由”這兩個詞并不同義,或許本質上還相對立,因此這么評價并不矛盾。舉個例子就是:今天的中國媒體,散漫,但不自由。各國媒體也有區別,發達國家的媒體就是發達媒體,發展中國家的媒體就是發展中媒體,我的定義是,媒體是一個國家最硬的軟實力。這與上文提到的兩句話意思也相近。因此對于媒體的研究與看法,就是對于社會的剖析。 我最喜歡胡赳赳的一點是,有看法,但不憤怒。例如,他在書中第一篇文章里寫說:“記住,西單圖書大廈和王府井圖書大廈從來就不是書店和百貨公司,你可以稱之為超市、巨大號的報攤、主渠道的‘甜水園’。新華書店既不新華,也不書店。”這段話字數不多,但信息量很大,能琢磨出很多意思。既不褒,也算不上貶,就事論事,加點調侃,五味俱全,就是挺好的一碟思想小菜。從媒體人的職責來說,還原現實比評論現實重要,評論是留給讀者和批評家去做的。這時代越俎代庖的人太多,媒體從業者尤甚。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沒有拿耗子的本事,還偏要當多事的狗,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堆,最后連時間地點都沒交代清楚,糊弄一次可以,但糊弄多了只有兩個結果,一是把自己糊弄傻了,二是把讀者糊弄傻了。所以我喜歡胡赳赳的行文風格,絮叨,還有些神經質和無病呻吟,但說得細,該表達的東西都能表達出來,抒情是在事實基礎之上。 《鄙視工作間》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用一個開篇和31個句子還原了一個媒體從業者的真實工作狀態,主編看過這些大實話后或許不滿意,但它確實在我心中引起了巨大共鳴。“對傳媒人而言,坐在office里等同于偷懶”、“一個傳媒人的工作間里應有:1000個人的電話號碼、1000本書、1000個MSN好友,以及一臺隨時會被咒罵的電腦”、“亂糟糟的案頭受到嘉許”、“在工作間里寫稿的人與在家里寫稿的人的共性是:都沒找到加班的感覺;區別是:在工作間里寫出的稿子反而有一股牙膏味”、“重要文件總是跟垃圾文件混在一起”……這些話并不深刻,不具備醒世恒言拯救社會的功效,但反映了一個媒體從業者在辦公室中的真實狀態。讀者有共鳴,就是對作者最大的贊賞,而如果還能給以后想混這個圈子的人透露一點從業信息,那就最好不過了。從這兩點來說,這篇簡直可以稱為完美。 《理想不死》的第三部分——大國之媒——篇幅并不長,但卻是全書的精華,這部分的題記是:我看到傳媒精英的紛紛遠去和前輩們的終老無為。對于當代中國媒體的反思,尤其是中國媒體從業者的反思,是在當今這個時代的拐點上(媒體常用這個詞)必須要做的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行業,中國媒體在未來要面對的困難重重。微博的興起,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傳統紙質媒體受到巨大沖擊。如今,很少能見到有人在地鐵上或辦公室里拿著一疊報紙仔細閱讀,雜志已經成為廁所或睡前讀物,在未來,紙媒會不會消亡?或許答案是會,但不論載體如何,文字終究是要由人去寫,但文字在寫完之后還有人看么?如今文章的作者成為了文章的唯一讀者,大家在網頁上一掃標題而過,兩百字的消息有受眾,八百字的分析或許有人看,但兩千字以上的文章絕對就是災難。大家知道的事越來越多,但對事情本身的了解越來越少。如果標題里沒有點一些吸引人的曖昧詞語,可能就會被錯過。標題黨的興起,就是“淺閱讀”造成的。 不說的喧囂,這就是當今冰冷文字堆積出的火熱時代。 不說的喧囂造成的唯一后果是:不看的閱讀。信息沒價值,讀者越來越少,造就了一大批聽風者,一個連主人公名字都叫不上來的事件,能口耳相傳出一部有聲有色的小說。沒人仔細閱讀,但都覺得自己博聞強記。這種浮躁的閱讀風氣最終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不言而喻。檢測是否患這種病的方法,就是每天睡前問問自己:今天到底看過多少新聞,記住了多少新聞。當發現自己連一條新聞的來龍去脈都說不明白的時候,就該治治病了。 個人的閱讀習慣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不同,一本書很難符合所有讀者的口味,但胡赳赳的每個字是自己十年來思考的結果,絕無半點注水。我信奉的一句話是“可以悲觀,可以樂觀,但重要的是客觀”,對于一本書來說,創作的客觀,就是最為重要的客觀。《理想不死》未必能讓所有人滿意,未必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但能打開一扇看問題的窗子,種下一顆思考的種子,就是很大的意義。 《理想不死》文章精悍,但我喜歡它憂國憂民和自作多情的勁兒,不說教,不學術,不枯燥。同時我也要向那些動輒萬言而空洞無物、十個字里有八個字是復制粘貼的的著書者們說一句: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