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說,讀書未必一定要去寫作,但如果我們能將讀書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那么,效果一定比單純的讀書要好得多。
??? 我當過中學語文教師,知道從小學開始,語文教師就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憶起葉圣陶先生始創“語文”一詞,其言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曰“語文”。 可見“語文”學科注意“聽說讀寫”并重,尤其是關注孩子讀寫能力培養的重要。要知道,讀寫能力更是學生感知世界、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種素養。
??? 一所學校如此,一個地方、一個國家也是一樣。美國何以能成為閱讀大國?其原因之一,就是機構的推動。美國有各種各樣與閱讀有關的教育機構。比如,“國際閱讀學會”,這家非營利組織現有超過6萬名會員,學會倡導的理念就是“讀寫能力”,亦即要達到一種“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讀寫的結合,就是讀書的另一種方式,是為了幫助人們加速打開“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戶”,是為了讓人們從線性到立體地去感悟豐富的世界、表達自我的意愿。
??? 想起上個世紀20年代初,朱自清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教書時,他指導學生讀書,就同時要求學生去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并鼓勵他們有感而發寫文章投稿。從而,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讀書寫作的興趣,另一方面則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用新眼光觀察問題,用新角度提出問題、用新思路分析問題、用新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 無獨有偶,上個世紀初,錢穆就讀于常州府中學堂,文史大家呂思勉給他們講歷史地理兩門課程。一次考試,他出了4道題,每題25分。錢穆尤其喜歡有關吉林省長白山地勢軍情的第三題,一時興起,寫了很多,不料考試時間已過,整張試卷僅答一題。呂思勉閱卷時,在其卷后加了許多批語,且只憑錢穆答了一題,就給了其75分。這是教師為學生答題觸動了共鳴情,同時也是教師對學生讀寫能力的一種褒獎。
??? 如今,重提讀書應與寫作結合,也是出于客觀現實的急需。不少大學老師反映,現在許多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令人擔憂,在指導一些碩士生、博士生的論文時,常常首先要扮演中學語文教師的角色……只讀書,不注重寫作,尤其不注重提高文字表達能力,影響學術研究,以至在法律條文面前變得模糊錯位而導致敗訴,當是毫無疑義的了。
??? 讀書與寫作并進互動的好處,我是深有體會的。我撰寫、發表和出版的散文、隨筆、雜文,莫不是邊讀邊寫、讀寫結合的產物。讀書,讓我拓寬視野,感到有寫不完的東西;寫作,令我調動所有的記憶,在知識與思考的沖撞中有序地進行創造性的梳理、組合,并深深地覺得,書讀得越多,則創造性越強。
??? 讀書與寫作的意義若此,但要實現有效互動,令自己持之以恒、一以貫之,最為重要的是必須養成興趣、養成習慣。養成了興趣,你便會養成自覺,若你一天不讀書不寫作,你就會有一種空虛感、愧疚感;養成了習慣,你就不會隨意拋棄,無論怎么忙,你都會擠時間去讀去寫,讀過了寫過了,你才會覺得安穩、踏實。
??? 想起1936年,鄒韜奮因倡言抗日,領導救國會,卒以文字獲罪,與其他六人被捕,史稱“七君子事件”。在獄中,七君子一面堅持斗爭,一面堅持讀書寫作。鄒韜奮更是讀書著譯收獲頗豐。入獄243天,他竟寫作了自傳《經歷》和游記隨筆集《萍蹤憶語》近40萬字,并把旅居倫敦時研讀馬克思主義著作的英文筆記翻譯成中文,編成《讀書偶譯》。其意志和精神,實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