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雨
??? 語序,語言中詞語結合的先后次序。它的變動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意,讀之往往妙趣橫生。
??? 清朝重臣曾國藩帶兵討伐太平天國,初期屢戰屢敗,皇帝很不滿意。一日,師爺寫奏折“屢戰屢敗,速發援兵”,他看后大筆一揮,改為“屢敗屢戰,速發援兵”。皇帝看后不僅發了援兵,而且還對其頑強作戰之精神大為贊賞。
??? 1949年9月,云南解放前夕,大批軍統特務竄入昆明,槍殺進步學生并逮捕了90余名愛國民主人士。正準備起義的國民黨云南省府主席盧漢打電報給蔣介石,為被捕的民主人士說情。蔣介石回電是:“情有可原,罪無可逭。”可見他已決心要殺這批民主人士。盧漢立即把此電文拿張給協助他籌劃起義的李根源先生征詢對策。李根源看后,雨提筆將電文的語序顛倒了一下,改為“罪無可逭,情有可原”。在昆明的軍統特務頭目閱讀電文后,以為蔣介石“恩威并行”,既要鎮唬一下民主人士,又要籠絡人心。于是,對這批愛國民主人士手下留情。
??? 現代著名學者聞一多有段名言,表達了自己與眾不同的思想。他說:“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說。”語序一變,就反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讓人回味無窮。
???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受業于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杜威說“學校即社會”,而陶行知反過來說“社會即學校”;杜威說“教育即生活”,而陶行知則說“生活即教育”。為此,杜威說“陶行知是我的學生,但見解比我高過千倍”。
??? 曾在報上讀到一篇談辣椒的文章,其中寫道:“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同是“不”“怕”“辣”三個字,語序變了,意思也跟著變,表現出語言的活潑幽默,很是巧妙。
??? 日本原首相竹下,不僅是一位老練的政治家,而且對漢語頗有研究。他在任大藏相(相當于我國的財政部長)時,居室內有幅畫題為“竹有上下節”。在競選首相的日子里,他將題字調動詞序,變成“竹下有上節”。這樣一來,不僅仍切合畫意,而且一語雙關,即暗含“竹下”這一姓氏,又以爭“上節”為喻,表現出競選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可謂獨具匠心,別出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