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進咸寧市區,然后轉去向陽湖。內心翻滾,遐思無限,當初那一批文化名人走入向陽湖時,是不是也在揣測:道途何樣?山川何樣?家舍何樣?來日何樣?
??? 向陽湖原本叫關陽湖,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更名為向陽湖。湖區面積48000畝,湖水蕩漾,碧波琴浪,讓丘陵居多的咸寧山區多了一只“天眼”。但在一個秩序被打亂的年月,這里成了圍湖造田的火熱工地,成立了文化部五七干部學校(簡稱“五七干校”),來自北京的文化名人與他們的父輩、子女共6000多人來到了這個由湖變田的新的生活之地,其中有冰心、沈從文、臧克家、蕭乾、郭小川、張光年等。
??? 寒來暑往,就在方圓15公里的湖區,他們扶犁倒耙,耕田種地,挑糞施肥,挖溝修渠,造窯燒磚,所有的農活都得干,所有的工序都得會。白天在地里忙干活,晚上圍坐一起,學文件、談體會。
??? 剛來時,他們分散居住在農民社員家里,后來,自己蓋房子,集中居住,造窯燒磚成了當務之急。沈從文由此輾轉去了離湖區數十公里的雙溪煤礦,加入采煤隊伍,為燒磚制瓦增加人力。他不是只身前往,而是闔家同行,遠在北京的老父親,也被接到了礦上。他白天挖煤,晚上挑燈著述。沈從文的一部書稿在京時遭紅衛兵抄家而丟失,于是在雙溪,他憑記憶完成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 詩人郭小川最早來到湖區,又最早離開,當時的領導認為他年輕,具有干校工作的經驗,在待了三年之后,又將他調往文化部的河北干校。詩人在那里寫下了著名詩篇《團泊洼的秋天》,后來,詩人如同秋天的落葉一般,獨自凋零。
??? 我在向陽湖鎮偶遇農場的一位退休女職工,她講起一段愛情故事。當時來向陽湖的文化大軍中有一位20出頭的楊姓干部,住在甘棠村時與房東家的女子劉佑喜戀愛了。幾個月后,小楊住進三里地外的集中居住點,劉佑喜將對戀人的思念,寫入一張張信箋,讓妹妹劉新喜每天下學后放牛時,在一座小橋邊交給小楊。這位女職工就是那個妹妹。如今,小橋依舊。
??? 此時,湖區田埂上的野花滿目生機,遍地葳蕤。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即使與窘迫、艱難相伴,也一樣會開花結果,雖透著苦澀,也不乏甘甜。
??? 向陽湖農場場部所在地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是當年文化名人自己挖窯、燒磚,動手修蓋起來的。著名的古建筑研究專家羅哲文是修房蓋院的技術指導。歷經40多年風雨,四合院依然不改當年本色,絲毫沒有破敗、老態之狀。院中的桂花樹亭亭如蓋,雖然已過花香撲鼻之季,但仍有馨香隨人。
??? 一段不長不短的人生之路,一段特定時期的生活遭際,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哪些記憶?據農場的領導介紹,聽說當地要辦展覽、編書籍時,五七干校的老學員們熱情地提供照片、資料,書寫感受。他們把歷史中最沉重的一面擱置在一個恰當的位置,而把對土地、對湖區、對人民的情愛充溢于書來信往之中。羅哲文老先生曾先后三次重返向陽湖,2010年回來時,80多歲的老人還要求到自己的住戶家里去耕田。
??? 40載光陰流逝,多數文化名人都已駕鶴西去,這段歷史也許終將淡去,但我們不該遺忘。(李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