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讀后感
??? 蝸居了兩天,終于把《平凡的世界》看完了。
??? 人為什么要活著?又應當怎樣活著?這是作者想要通過小說回答的問題。雖然這樣的根本問題被古往今來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不斷思考、吟唱、詠嘆,成就了無數名言警句,美文佳作,但這種討論和思考不僅不會讓人感到俗套、厭煩,而且還需要繼續深入,不斷思考,永無盡頭。因為時代在變化、人心在變化,人們處置生活的方式也必須要隨之變化。在這個問題上,路遙也像古往今來的那些思想家們一樣,用他的方式——小說,來闡釋他認為有意義的人生。作為第一次閱讀路遙作品的讀者,我也被他的思想感染和引導著去思考,并且可以說是有共鳴的。
??? 上帝對亞當說:“你本是塵土,必歸于塵土。”人生的意義,就體現在這從塵土到塵土的輪回之中。塵土輪回的空間,就是路遙所說的平凡的世界。因為在這個空間里的每個人的出生都是平凡的,無論是帝王將相也好,山野草民也好,都是父母生養,血肉之軀,哪有超凡脫俗的仙風道骨呢?所以世界也是平凡的。但活在世上的每個人,只要他有清醒的意識,都一直在努力追求自己的不平凡,以成就一生的意義。《平凡的世界》里,何人不是如此?孫少安夫婦為了多掙錢拼命干活、日夜操勞,孫少平和田曉霞一對戀人則純粹是為了理想四處奔波,孫蘭香和吳仲平的結合出于學術上的志同道合,都是一種追求。從省委到村黨支部形形色色的官員為了不同的政治目的和個人欲望勾心斗角、相互利用,無論其用心何其險惡,目的何其骯臟,不也是為了自己的政治追求嗎?有人追求革命,有人追求生活,有人追求愛情,有人追求理想,都是努力地,有時候甚至是奮不顧身地,使自己不平凡起來。只不過方式和目標不同罷了。
??? 可見,生活在平凡世界里的人,都有自己的追求。
??? 如果非要把這些追求分類的話,首先可分為不自覺地和自覺地。我想,絕大多數人大概都是不自覺地完成一種簡單的追求,不過是追求自己的生活,在得過且過、隨遇而安的基礎上再好一點點。家里東西壞了,想辦法買個新的,孩子要上學了,想辦法上個好的,錢包有些緊張了,想辦法多掙一些錢。生活中來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慢慢地竟會發現生活好了起來。這種生活上的好轉,其實并不是一種長遠的規劃、自覺地實施,不過是跟著日子隨波逐流而已。在這種不自覺地應對生活過程中,我們也能達到小康安樂的生活水平。但作者很明顯是不太贊揚這種生活方式的,尤其痛恨生活中的麻木不仁和不思進取,小說中這類人物都被安置在被嘲笑的位置上。他所設計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弟兄二人,都是不甘平庸,永遠在積極追求中的。他們在積極地追求人生目標的過程中,忍受各種痛苦,之后又享受各樣的歡樂。在作者看來,即便是幸福不足以支付付出的代價,但其中收獲的意義也是非凡的。
??? 把人生的追求作另一種分類,可分為有形的和無形的,也許用物質的和精神的來分類更為恰當。在這兩者之中,作者又認為精神的追求更重要,崇尚純粹精神上的追求。小說中,以少安、少平弟兄倆為代表的青年人,與文革遺留下來的官僚以及雙水村的一大幫村氓相比,更注重追求各自精神世界的滿足。但就青年人內部而言,一部分人因現實而不得不放棄當初的許多理想,少安因為生活放棄了學業,因為出身放棄了愛情,因為顧家而不能遠行,年輕時代的許多理想在現實面前都完全垮塌了。而且他不是一個個案,而是許許多多與他同病相憐的青年人的代表。這是作者深為痛惜的,少安的痛苦,也許每個人讀了都會感同身受吧。只有一個人永遠堅守著理想——少平。無論在什么地方,無論在什么環境,少平總是想著讀書,想著以自己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即便是靠著自己的雙手背石頭、挖煤礦,也不愿接受他人的施舍。除了擔當家庭責任以外,還思考著如何擔當起社會責任。他永遠活在一種充實的追求中。也許會有人嘲笑一個小人物心憂天下是匹夫空談,君不見曹劌有“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著名論斷嗎?怎見得小人物就不能考慮更多、更高、更遠呢?這不僅不是可笑的,而且還是走向不平凡的必經之路。作者也是在極力闡明這樣的認識,所以少平沒有死,就像作者的這部不朽的著作一樣。作者要通過孫少平這樣一位青年,講述一個人活著的意義:要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不懈地追求人生理想。
??? 在書的《后記》部分,路遙說了這樣的話:“它(指這本小說)也包含了我對生活從未淡薄的摯愛與深情。至此,我也就可以對我的青年時代投去最后一瞥,從而和它永遠告別了。”路遙為他短暫的青春惋惜,我們也為他短暫的人生惋惜,可即便是“自信人生兩百年”,那依然是短暫的。唯有人的精神是永恒的。路遙給我們留下了一種精神,努力地、不斷地追求理想的精神。只要有這樣一種精神狀態,青春就會永駐。雖然路遙離我們而去,但我仍然能感受到他那不老的青春,并感謝他把青春之火傳遞給了我們。(唐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