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鑫
??? 對于我這樣行走在校園里的教書先生,見人讀書,恐怕是最理所當然的事。某日,進得院門,迎頭瞥見一人呆坐于大門之側,手捧卷書,聚精會神,定睛一看,此人不是學生,不是先生,卻是這書香校園里常常讓人忽視的門衛大爺。只見那余暉掩映之下,一本《張愛玲全集》在老先生手中翻得神采飛揚。如此情景,怎能不讓人驚喜,莫非,這校園里真有武林“掃地僧”么?
??? 試看今日之校園,但見書生,卻久已難聞書聲。我每日出門進門都遇到的年輕人,他們要么忙于科學之探索,要么忙于強健其體魄,偶有閑暇,卻也常常是被屏幕占據了那點難得的注意力,以至于這讀書人的校園里,竟再難以尋到人們心目中真正的閱讀者。試問今日之校園,讀書這件事已然是淪喪了嗎?
??? 然而或許倒也未必。正所謂“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世事的更替總是在人們的不經意間,一年一年,新桃舊符揭了又貼,孩子們開始逐漸長大,換了裝扮,變了聲音和脾性,倒卻又常常讓人懷念起那小時候的模樣來,每每遇見,總是不忘興致勃勃地提起幾句,我可是從小看著你長大的,然后就開始回憶起小時候的模樣來,而至于今天,這孩子究竟怎樣,愛吃什么菜,喜歡穿什么衣服,交的朋友如何,卻又是全然不知也不大認同的。以至于看到孩子們長大后的種種新奇,卻總是常常為此嘆氣,一則抱怨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一則感慨世風日下,年輕人不求上進。
??? 人們似乎總是這樣為下一代擔憂,也就更懷念起舊時代來。或許這又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人們總是對早已習慣的事物抱著心平氣和理所當然的姿態,對于新興事物有時卻難免扼首頓足,求全責備。以至于每當看見年輕人抱著手機,拿著平板,逛論壇,刷微信時,總是如臨大敵一般憂心忡忡,甚至于搖頭失望,對年輕人大加嘆息,感嘆傳統閱讀的式微,而新興的閱讀方式則理所當然地被視為罪魁禍首和令人憎惡的攪局者。然后就自然有各路人馬悉數登場,或喃喃自語,或殷切囑托,或理直氣壯,或春風化雨,告誡青年在讀書這件事情上,應該向東,向西,向南,或北,如何如何,殷切之情,不過是勸青年要與這攪局者做個了斷,回歸他們心目中那閱讀的本來模樣。
??? 手機等新媒體由于攜帶和獲取信息便捷及其碎片化的應用場景而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作為一種新興的移動閱讀方式,其影響力已經超過了紙質圖書。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成年人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達到了58.1%,新媒體閱讀成為一種新的閱讀方式并持續擴張成為客觀現實。
??? 無論人們多么不愿意接受,媒介的變局依然成為一種難以抗拒的推動力,影響著閱讀體驗的改變。幾千年來,人們的閱讀幾經變遷,文明卻沒有因此而中斷,可見載體的變遷并不會導致了閱讀的毀滅,在另一種角度反而更加提高了閱讀的效率,使人們的閱讀更加便捷和易得。
??? 誠然,變化總是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可以想象,竹簡出現的時候,習慣了在龜背上閱讀的人們應該也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吧。這就如同人們的穿著一樣,年輕人的穿著總是被長輩們搖頭和所不滿,然而卻誰也沒有想過要去撕掉孩子身上的衣服,讓他光著身子跑路。如此而言,我們對待年輕人的新媒體閱讀,也大可不必驚呼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 閱讀不必停留在線裝書階段
???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遷,當我們身處這個被網絡和信息包圍的時代,傳統閱讀必然也難以保全的如理想中的那么純粹,當代人對于閱讀的理解也不必永遠停留在線裝書階段。
??? 至于那閱讀之殤,閱讀之憂,也不必執著于一念之間,而應放眼于整個媒介融合的必然趨勢和時代變遷的全新局面,在促進傳統閱讀與新媒體閱讀和交融發展上更多的思索和推動。因此,一個更加大氣的格局是,放開那些年輕人,讓他們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