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向林 通訊員 郭書華李慶寶
7月29日,天氣悶熱,平原縣張華鎮李申村65歲的村支書吳登才非常興奮,因為18歲的孫子吳石磊,前一天順利通過了征兵體檢。如果一切順利,孫子將成為這個大家庭的第七個兵。在吳登才家,除了他,二弟吳登連、三弟吳登華,兒子吳化峰、侄子吳化波,女婿李志輝都曾是軍人。如果家中第三代再出一個兵,這個家庭就真成了名副其實的“軍人之家”。
17歲,一腔熱血赴戎機
1968年,17歲的吳登才應征入伍,成為某高炮部隊的一個兵。他處處爭先,訓練刻苦,表現十分突出,入伍當年就被連長找去,告訴他讓他入黨。“那個年代,在部隊入黨可不容易,一個連隊一次也就兩個名額,新兵能有這樣的機會太難得了。”吳登才至今很自豪,很激動。
1969年,吳登才入伍的第二年,因表現突出,成為班長,1970年又成為連隊指揮班班長。“指揮班更接近連部的中心,平時的工作除了管人,更多的是和圖紙、數據打交道。”吳登才說。
做指揮班班長幾個月后,吳登才又到了炮兵班當班長,真正接觸到了高炮。一個剛剛19歲的新兵蛋子來當班長,對于大炮的操作仍然一無所知,連長給他安排了一個老兵做“老師”。幾個月后,他已經能夠非常熟練地操作大炮了。
在一次實彈演習中,一架飛機空中拖著一塊靶標,高炮部隊必須準確無誤打中靶標。吳登才所在的班第一個打中靶標,轟動了整個演習場,被師司令部記集體三等功一次。這也成為吳登才五年當兵生涯最輝煌的一次經歷。
當兵經歷值得驕傲一生
“新社會的軍隊,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是人民的子弟兵,擔負著保衛祖國的光榮重任。讓我說,好漢就得去當兵。”吳登才說,現在的軍隊是高科技的部隊,青年必須要有健康的身體、優良的品德和良好的文化基礎,“響應祖國號召,踴躍報名參軍,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
在與吳登才的交談中,記者能感受到他對軍人的濃厚情結:有過當兵經歷,才值得驕傲一生。“這絕不是在唱高調,在我看來,部隊就是一個大學校,不僅鍛煉人,更多的是教育人。”吳登才說。
在吳登才的影響下,二弟吳登連在他復原前的一年也應征入伍。和大哥一樣,吳登連也在部隊表現突出,光榮入黨。三弟吳登華上世紀80年代也步入軍營,服役五年。
到了兒子吳化峰,侄子吳化波這一代人,同樣懷揣著一個軍人夢,他們先后報名參軍。至此,一家兩代人就有了五個兵。
吳登才還有一個女兒,因為家風正,女兒到了結婚的年齡,說媒的人絡繹不絕。有人推薦了當兵復原的李志輝后,人還沒見到,吳登才就認定了這就是他想要的姑爺。“從骨子里就有這么一個‘兵’情節,就喜歡當兵的,部隊教育出來的人沒錯。后來也不出所料,小伙子很優秀,女兒也非常中意。就這樣,我家又多了一個兵。”吳登才說。
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去當兵
復員后,吳登才回到村里不久就當了村支書。每年征兵季,他更忙了,除了日常村務工作,他要在村里宣傳國家征兵政策,希望村里更多的年輕人為國效力。
村里有一戶人家,孩子高二時不愿再讀書了。吳登才找到孩子的父母,勸他們讓孩子去當兵,到部隊去鍛煉,還拿著自己的兒子和侄子舉例說,“不要看眼前,到部隊鍛煉兩年回家,孩子到了社會絕對差不了。”在他的鼓動下,這個年滿18歲的小伙子決定應征。“現在的年輕人條件優越,個人主義比較強,我希望兒孫們都能到部隊中去培養集體主義觀念,這對他們以后的成長很有好處。愛孩子不是讓他在溫室里一輩子,而是給孩子一個好的人生。在部隊里不僅能鍛煉人的意志和品格,更能磨煉人的奮發精神,為將來生活打下堅實基礎。”吳登才說。
吳登才是這么想得,也是這么做的,他讓自己唯一的孫子吳石磊也報名參軍。這一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目前,吳石磊已經順利通過了鎮上的征兵體檢,也許他會是這個家族的第三代兵。“參軍大戶”吳登才一家的事跡,在當地已是家喻戶曉,成為激勵廣大適齡青年參軍報國的好榜樣,他也希望更多的有為青年相應號召,到部隊鍛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