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民間文藝展演已連續舉辦18年
非遺進校園活動營造了良好的保護傳承氛圍
送演出下基層活動受到廣大群眾好評
市文化館積極開展公益培訓
德州大劇院3年累計演出近300場
中小學生參觀市博物館
近年來,市文廣新局克服基礎差、問題多、工作任務重等諸多困難,
不忘初心、拼搏進取,全市文廣新工作不斷躍上新臺階,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全市綜合考評名次逐年攀升,由原來的末位,到2014年、2015年、2016年連續三年獲得全市綜合考評先進單位,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滿意度連續五次位居全市調查項目第二位,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滿意度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公共設施覆蓋城鄉,服務體系日臻完善
9月3日傍晚,德城區程何莊社區文化廣場鑼鼓聲聲、人頭攢動,一場群眾自發組織的文藝演出正在進行,精彩的表演不時逗得觀眾捧腹大笑。“這些樂器、道具、演出服裝都是政府出錢購置的,我們只需來人就行。 ”社區居民蘇貴貞指著身上的行頭笑呵呵地說。
曾幾何時,文化設施短缺、文化生活貧乏,使相當多的農民一年到頭聽不到一場文化講座、看不上一場電影。群眾渴望科技知識,脫貧致富;期盼文化娛樂,豐富業余生活。為改變基層文化建設的薄弱局面,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建設擺上突出位置,明確提出打造區域文化高地的目標和文化立市、文化強市戰略。
近幾年,我市堅持城市農村統籌原則,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日臻完善,僅市級本級投資達10億元,建成市博物館、市圖書館新城分館、市美術館并投入使用;市文化館、市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一級館;掛牌成立德州市蘇祿文化博物館,市級文化設施呈現出市博物館、蘇祿文化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大劇院“五館一院”的新格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明顯,擁有省級文化先進縣5個;建成縣級圖書館、文化館22個,其中國家一級館13個、二級館8個;省級及以上標準的綜合文化站134個,實現鄉鎮全覆蓋;建成村居文體小廣場5619個,優化提升農家書屋1577家。各級公共文化場館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年接待群眾300萬人(次),實現了服務有標準,管理更規范。同時,積極組建專業文化志愿者隊伍,活躍在基層的莊戶劇團、文化團隊達5000余支,逐步形成全民參與的群眾文化模式。
文化惠民,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動感的旋律,歡快的歌聲,大家隨著音樂的節拍翩翩起舞……如今,清晨或傍晚,在我市的公園內、廣場上,都能見到唱歌、跳舞的市民,他們享受著別樣的幸福時光。
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需要,是群眾提高幸福指數的重要衡量標尺。“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我們針對全市文化人才匱乏、群眾文化生活不夠豐富等問題,堅持以文化惠民為平臺、民生實事為載體,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動。 ”市文廣新局文化科科長張俊霞告訴記者。
近年來,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市文廣新局每年開展送戲下鄉演出1000余場,今年更是加大送演出下基層力度,僅市級就投入400萬元,力爭全年演出800場;放映公益電影近10萬場;組織開展元宵節民間文藝展演、草根演出、農民文化藝術節等群眾文化活動1000余場。市文廣新局克服管理方式落后、演出資源缺乏的困難,委托文化部中演院線有限公司托管經營德州大劇院,3年累計引進國內外優秀劇目283場,吸引觀眾10萬余人(次),填補了德州沒有大型演出場所的空白,把高雅藝術送到了市民家門口。
與此同時,我市加大文化藝術創作經費投入,藝術家創作熱情高漲,藝術事業持續健康發展。雜技《力量》等連續三屆榮獲泰山文藝獎,京劇《東方朔》獲精品工程獎,創作宣傳我市新型城鎮化和兩區同建工作的京劇《村莊里的都市》。今年7月,為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圓滿舉辦“喜迎十九大·德州市首屆原創歌舞晚會”,進一步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
讓文化遺產在保護傳承中煥發生機
“運河沿線的風景比以前好多了,在這里晨跑,不僅可以呼吸新鮮空氣、賞風景,還可以了解運河的歷史,真不錯! ”9月3日,市民袁曉東帶著孩子沿著南運河德州段跑步鍛煉。現在,南運河德州段東岸西北繞城路至天衢路橋的堤頂路,已經鋪上了柏油路面,暢通的道路給大運河增色不少。
2014年,南運河德州段成為我市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市政府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大運河(德州段)遺產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的通知》,成為運河全線首個規范遺產保護的城市。2015年,市文廣新局在南運河申遺保護與展示工程基礎上,投入500萬元對堤頂路進行硬化鋪裝,將南運河德州段東岸二屯鎮第三店至四女寺樞紐路線全部打通,方便了游客沿運河游覽。今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關于大運河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我市在全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作典型發言,并研究完善運河文化長廊建設“一線三段一點”的工作思路,謀劃建設中國大運河世界遺產公園構想。
南運河德州段“申遺”成功,只是我市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5年9月26日,投入近600萬元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蘇祿文化博物館免費對市民開放,開啟了德州文物保護的新里程。今年,成功舉辦長篇歷史小說《北游記:蘇祿王傳》首發式,并參加了中菲建交42周年第16屆中菲友誼日暨蘇祿王訪華6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同時德州碼頭、四女寺樞紐保護與展示工程等文保項目深入實施。
近年來,面對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不健全、投入欠缺、工作效果不盡人意的局面,市文廣新局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目前全市擁有世界遺產1處,國家級文保單位4處、省級51處。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省級23項,較前幾年有了質的飛躍和量的突破。加大非遺保護,市文化館和10個縣市區全部建成歷史文化展示場館并免費對外開放。今年,突出講演教的特點,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40余場,參與學生4萬余人次,營造了良好的保護傳承氛圍。
創新風勁正遠航,文化產業迸活力
今年4月,北京十三陵景區潤德劇場,每天數以萬計的全國各地甚至國外觀眾都被這里精彩的雜技表演折服。在這里演出的,正是德州市雜技團。
記者了解到,在市文廣新局的大力支持下,德州市雜技團與北京市十三陵景區潤德公司簽訂演出協議,今年計劃在景區演出300多場。截至目前,演出場場爆滿。省文化廳廳長王磊赴北京十三陵景區調研觀看演出,對德州市加強藝術創作,開拓演藝市場,融入首都文化中心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并要求為全省文化消費季提供積極借鑒,大力打造文化旅游先進典型。演出期間,德州市雜技團受到加拿大、法國等業內國際頂尖團體及北京、湖南等業內人士的關注和高度評價,并與山東省雜技團、湖南省雜技團、武漢市雜技團達成戰略性合作協議,對提升德州雜技技藝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們搶抓協同發展機遇,頂層設計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完成《德城市主城區文化產業規劃》,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全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市文廣新局副調研員司有榮說。堅持發揮德州特色文化產業優勢,全市文化產業呈現門類齊全、業態多樣、異軍突起的發展局面,擁有傳統文化產業30余項,省級示范基地5家、市級15家。今年,我市成功開展首屆德州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以“文惠德州”為主題,堅持“早、細、準”原則,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圍繞藝術精品欣賞、新興時尚采擷、文化旅游攬勝、傳統工藝體驗、數字文化暢享、人文素養提升六大板塊,將組織開展董子文化節、黑陶文化藝術、孝行天下等文化惠民消費活動60項,特約文化企業商戶120家參加活動,走在了全省前列。
文化市場監管,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繁榮穩定
近年來,市文廣新局積極克服工作體制機制不順暢等問題,堅持依法行政,加強文化市場審批和綜合行政管理,推動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目前,全市擁有廣播電視臺11家、城市數字影院17家,印刷企業、出版物發行單位450余家網吧、娛樂場所和營業性演出團體(場所)600余家,文化市場從業人員3萬余人。
我市文化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了集娛樂、演出、音像、網絡文化、藝術品等于一體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管理體系,文化市場的結構布局得到調整優化,逐步走上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今年,我們將以政協民主評議為契機,從思想和工作上,擺正位置、強化措施,廣泛傾聽社會各界對文廣新工作的意見建議,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讓人民群眾擁有更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愿景,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文化改革與發展的成果!”市文廣新局局長楊杰說。市文廣新局將堅定文化自信,圍繞市委、市政府建設文化強市的戰略目標,健全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建設德州大運河文化帶;堅持依法行政,推動廣播影視和新聞出版業健康發展,以良好的部門形象和優異的工作實績迎接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
□本報記者井璐本報通訊員 王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