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曉航本報通訊員袁子清
今年9月,新學年伊始,武城縣老城鎮中心小學師生在多媒體設備齊全的新教室里迎來“開學第一課”。看著眼前現代化的教學樓、氣派的塑膠操場,副校長李永剛不禁感慨:“告別了破舊平房,也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操場,農村孩子能享受跟城里孩子一樣的待遇了! ”
老城鎮中心小學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武城縣委、縣政府把教育放在最優先發展的位置,大力投入、強化均衡、統籌推進,全面改善教學條件,充實優化師資隊伍,讓每個孩子在陽光下共享優質教育。
高位推動舉全縣之力辦教育
“教育關乎國計民生,‘全面改薄’和解決大班額工程是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戰略決策,我們始終把教育發展和學校建設工作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舉全縣之力辦好。 ”武城縣委書記張磊的話擲地有聲。而在武城縣年度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和縣政府重點督查工作中,推進教育均衡發展都被列為“硬杠杠”。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武城縣委、縣政府從頂層設計著眼,建立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立由縣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教育、人事、財政、國土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推進義務教育發展均衡縣工作領導小組,“一周一調度、一周一通報”,“抓上靠上”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各部門開通學校建設項目綠色通道,簡化項目審批手續,壓縮項目審批時間,從快辦理建設手續。
一系列推動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方案、實施意見、問責辦法的陸續出臺則提供了制度保障,更是高標準謀劃,繪制出宏偉藍圖。
體制健全、責任明確、目標清晰,教育藍圖迅速轉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武城縣推動教育均衡工作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多元融資提供充分資金保障
4.2億元蓋校舍,1.03億元建運動場,1.07億元鋪設管網、綠化校園等,7360萬元完善學校教學辦公設施……近3年的一項項數據表明,武城縣對教育進行投入時絕不含糊。
一邊是大額資金需求,一邊是縣域財力小的實際,要完成如此宏大的民生工程,需要創新的魄力。武城縣委、縣政府及教育、財政部門主動作為,通過對接市財金公司進行融資,共獲得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4.7億元政策性貸款。去年7月,先期2.5億元貸款到位,這是我市首批“全面改薄”項目政策性貸款,武城縣成為打通全市學校建設融資渠道的開拓者。
充足的資金為發展教育提供了充分保障,今年6月底,武城縣“全面改薄”和解決大班額校舍工程竣工率躍升至全市第一位,創造了學校建設的武城“加速度”。
優化師資補充“源頭活水”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僅要把硬件設施抓上去,軟件更不能落后。 ”武城縣教育局局長張義忠對記者說。
師資是教育的源頭活水。武城縣建起“缺一補一”的教師補充長效機制,采取“校園招聘、公開招考、后備選拔”等方式,每年招聘教師補充到教學一線,并向鄉村學校傾斜。近3年補充教師500名,新聘的年輕教師均具備本科以上學歷,教師年齡及學科結構得到優化。
為吸引優秀教師扎根鄉村,武城縣發放鄉鎮教師津貼補貼,并在評優樹先、進修培訓、職稱評審等方面向鄉村學校傾斜。孔穎是魯權屯鎮滕莊中學的一名教師,2012年入職以來,她干勁兒十足。“現在鄉鎮中學的教學、生活條件跟城里的沒啥區別,工資之外還有補貼,明年學校還要派我去濟南進修呢。 ”孔穎興奮地說。
與此同時,武城縣安排專項經費,開展各級各類培訓,每年培訓教師6000人次,實施青藍工程、貝州名師工程,舉辦名家講堂、教師成長論壇,充分發揮名師、名校長的引領輻射作用,促進了教師隊伍素養的全面提升。
扶貧助困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這是武城縣委、縣政府的莊嚴承諾,也是扛在肩頭的民生責任。為此,武城縣建立起從幼兒園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救助體系,制定了學生資助管理辦法,對家庭困難子女進行摸底排查,確保不漏一人。近3年,每年都有3600名家庭貧困學生得到妥善救助,年發放各類救助金496萬元,全縣沒有一個孩子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隨遷子女就學問題凸顯,武城縣對此高度重視,把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納入全縣基礎教育工作發展總體規劃,為隨遷子女入學開辟“綠色通道”,在安排公用經費、學生資助等方面確保隨遷子女享受本地學生同等待遇,嚴令禁止違規收費行為,確保了入學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