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德州市委、市殘聯工作人員給聽障兒童送去節日禮物。
記者郭慶萍通訊員蘇雪剛攝
12月3日是第26個國際殘疾人日,德州育紅聾兒語訓中心內充滿歡聲笑語,共青團德州市委、市殘聯和太平洋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前來看望53名聽障兒童,為他們送來價值540萬元的“學平險”和學習用品,并捐贈了2萬元助學金。
我市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發展,將扶貧與助殘相結合,制定出臺了《德州市扶殘脫貧助力行動(2016-2020年)實施方案》,通過創新扶貧理念、加強就業培訓等途徑,探索助力殘疾群體脫貧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市6125名貧困殘疾人脫貧致富。
免費康復為殘疾人解憂
??? “如果沒有聽障兒童人工耳蝸康復救助項目,也許雪兒這輩子都無法像正常孩子一樣進行語言交流。 ”12月3日,在德州育紅聾兒語訓中心,負責人劉玉紅剛給雪兒上完語言課。 5歲的雪兒雙耳重度聽力障礙,植入人工耳蝸是唯一選擇。對于靠種地為生、天生聾啞的父母來說,價值20多萬元的人工耳蝸,連想都不敢想。去年,政府將70名聽障兒童人工耳蝸康復救助項目納入民生工程,雪兒成為“幸運兒”之一,免費進行了人工耳蝸植入術。術后1年半,她已經能像正常孩子一樣和人交流。
在我市,像雪兒一樣得到政府免費搶救性康復救助的0至6歲殘疾兒童還有643名。為減輕殘疾兒童家庭經濟負擔,我市將兒童聽力障礙語言訓練、言語能力篩查等20項康復項目納入了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此外,我市拓寬市縣項目救助范圍,將救助年齡由國家規定的0至6歲放寬到0至9歲,市級項目救助資金增加到292.6萬元。
為了實現精準幫扶,我市出臺并實施了《德州市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實施方案(2017-2020年)》,截至11月28日,全市已為18163名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提供了基本康復服務。
千余殘疾學子享助學工程
受益于我市“我和你·心連心”助學工程,陳玉秀這位患先天脊柱側彎的德城區殘疾貧困學子,如今才能坐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教室里學習碩士課程。 2013年,她以648分的成績考上大學。當時,在德州齒輪廠工作的父親因為學費愁白了頭。臨開學前20天,市殘聯為她送來3000元救助金。今年,她考取了研究生,市殘聯通過助學工程再次給她發放5000元救助金。
為保障殘疾人享受平等教育的權利,我市實施“我和你·心連心”助學工程,將貧困殘疾大學生、殘疾人家庭子女的救助標準分別提高至5000元、3000元,十二五以來,我市為1300余名貧困殘疾人家庭子女和殘疾人大學生發放救助金。其中,今年為346名貧困殘疾人家庭子女和39名殘疾人大學生發放救助金,共計123.3萬元。
“量體裁衣”圓殘疾人就業夢
在夏津建鑫紡織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打工的42歲殘疾人楊現中開過三輪,跑過出租,當時不光收入沒保障,而且也面臨著經常被辭退的窘境。在當地殘聯的幫助下,他找到一份長期工,在建鑫公司一干就是11年。
建鑫公司是德州市殘疾人就業創業扶貧基地。基地成立之初,當地殘聯積極為其爭取優惠的稅收政策,讓公司有更大的空間為殘疾人服務。像這樣的殘疾人就業創業扶貧基地,目前在我市還有60多處,實現安置及輻射帶動11809名農村殘疾人就業創業,同時舉辦了286期修理、加工、種植、養殖等適合殘疾人的實用技術培訓,培訓殘疾人9163人次。“在協同發展、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讓一戶殘疾人家庭掉隊、不讓一名殘疾人落伍。 ”市殘聯有關負責人說,我市圍繞精準識別、脫貧和解困等環節,聚焦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家庭,以百千萬殘疾人就業創業扶貧工程、德州市殘疾人就業創業扶貧工程等項目為載體,重點實施好“五個助力、五個精準一批”,每年扶持省、市兩級殘疾人就業創業扶貧優秀(示范)基地15個,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優秀基地進行資金補助,通過安置就業或輻射帶動實現貧困殘疾人家庭成員穩定增收;對省派“第一書記”幫包村按照每戶不低于2000元標準,扶持幫包村貧困殘疾人家庭發展脫貧項目。
在慶云、禹城、樂陵、臨邑等縣市,“培訓-就業-扶貧”一體化的培訓模式正在推廣,部門組織專業人士對貧困殘疾人進行剪紙、修理、加工、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術培訓。僅今年我市就培訓1631人,同時鼓勵縣市區積極舉辦“互聯網+”電商培訓,270名殘疾人受益,對新創業的殘疾人電商給予每人2000元補助金。
□本報記者劉臻本報通訊員宋晶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