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存王潔令
3月15日晚,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鼓點,一場精彩的東路梆子改編劇目《好媳婦》在慶云縣尚堂鎮西倉村文體廣場熱鬧開場,演員嫻熟的表演,配搭上跌宕起伏的劇情,帶給村民無盡的歡樂。“平時利用空閑時間,多練練我們的新劇目,讓鄉親們過過戲癮。 ”西倉村東路梆子第四代傳人、莊戶劇團團長王占成說。
東路梆子原名梆子腔,已流傳了300多年,是山東省較為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為秦腔系統的分支,因其唱腔高亢、雄壯,也叫“山東吼”。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第三代傳人張云環、王培亭憑借精湛的技藝讓東路梆子在天津、滄州、濱州等地風靡一時,高峰時演出人員達70余人,影響力非常大。
隨著人們業余文化生活的豐富,年輕人對東路梆子的喜愛程度逐漸減退,東路梆子面臨后繼乏人的尷尬與無奈。目前,會演唱東路梆子的人群中,最年輕的已近50歲。今年67歲的王占成自幼跟隨父輩學習敲大鼓、唱東路梆子戲,由于演出功底扎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被推舉為西倉村第四代東路梆子傳人。“我10來歲就開始拜師學藝,光走臺步、練唱腔就學了3年多。后來迫于生計,只能空閑的時候來兩嗓子,但是對東路梆子大戲卻從沒忘記。現在,我們這一輩的藝人年齡也大了,再不拾起來,恐怕真要失傳了。 ”王占成說。
為將東路梆子傳承下去,在慶云縣相關部門幫助下,王占成挑頭成立了西倉村戲曲協會,專門致力于傳承發揚東路梆子地方戲。經過幾年發展,西倉村戲曲協會先后排演《天仙配》《轅門斬子》等10多出東路梆子大戲。隨著表演的日漸成熟,王占成將每個月的初一和十六定為西倉村公開唱大戲的日子,給父老鄉親獻上純正的東路梆子視聽盛宴。每逢大戲開場,西倉村的文體廣場總是人山人海。為適應時代發展,去年4月,又成立了東路梆子莊戶劇團,并將《桃花扇》《沙家浜》等京劇改編成梆子戲,為東路梆子注入了新鮮血液。
此外,慶云縣加大對東路梆子的扶持力度,累計投入3萬余元,為劇團購買服裝道具等,并通過“送戲下鄉”活動,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劇團發展提供有力資金支持。目前,劇團演職人員共計50余人,排演劇目達20余出,并先后參加慶云縣消夏藝術節、德州市民間藝術展演等大型活動。
通過積極參與活動,東路梆子大戲有機會走進全縣各鄉鎮、社區(村),讓更多群眾了解這一傳統劇種。自劇團成立以來,已演出近百場,2萬多群眾受益。“東路梆子是一份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已申報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正在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希望能把它傳承下去,讓它唱出新腔調。”縣文廣新局局長劉云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