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大型客機振翅高飛,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開眼”探空,“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近日,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持續熱映。一項項科技創新成果,一個個“超級工程”,令觀影者感受到我國邁向科技強國的鏗鏘步伐。
銀幕上的光影傳奇,映照著科技創新的輝煌圖景。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翻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亮眼的成績單,展示了5年來創新驅動發展的豐碩成果。創新,正在提升中國制造的含金量,書寫中國創造的新篇章。
今天,在諸多科技領域,我國已由“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但也應看到,科技創新能力尤其是原創能力不足的問題,依然是制約發展的短板。如何走好自主創新之路,在獨創獨有上取得新突破,成為亟待解答的時代課題。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如果說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那么人才就是創新發展之源。回溯我國科技創新的不凡之路,每一項重大創新成果,都凝結著科技工作者的傾力付出。因為有以黃旭華為代表的第一代核潛艇人的艱辛求索,中國人的核潛艇夢才得以開花結果;因為有吳光輝和上萬人技術團隊不懈奮斗,中國人的大飛機夢才最終一飛沖天。歷史和現實證明,在科技創新的征程上,集聚創新人才是重中之重。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反復談及發展、創新與人才的關系。諄諄話語,體現著愛才的誠意、求才的渴望、用才的決心。近年來,從不斷升溫的大城市間“搶人大戰”,到輿論對創新的寬容氛圍,尊重創新的風氣日益濃厚,人才發展的環境不斷改善。清除一切阻礙創新的絆腳石,進一步激發蘊藏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中的創新潛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科技創新自然會迸發出更強大的動能。
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感慨:過去干工程是有什么裝備設計什么樣的方案,你今天看我們港珠澳大橋工程,你想怎么干,我們國家現在都有能力制造出一些專門的東西來干成。如果說在以往,創新是在貧瘠的土地上播種,那么今天的我們,已經擁有足夠肥沃的土壤。置身科技創新的疆場,創新早已擺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苦惱。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搶抓機遇,把知識積累轉化成靈感的火花,把科學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就一定能創造新時代科技創新的傳奇。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實現跨越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離不開科技的推動、人才的支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科技方塘注入人才活水,我們才能激蕩起更多創新發展的浪花,收獲“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曼妙風景。□人民論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