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展演慶云鎮代表隊表演大秧歌《家家樂》
少兒公益經典誦讀班上孩子們正在誦讀《三字經》
川劇變臉、滑稽小丑、抖空竹、轉碟……4月10日,一場雜技專場表演在慶云縣尚堂鎮李梓村的文體廣場上演,鑼鼓聲、樂曲聲吸引了許多群眾圍觀,不時贏得陣陣掌聲,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到精彩的演出。“完善公共文化體系,實施文化下鄉、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弘揚傳統文化,發掘利用縣域文化資源,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文化強縣構筑市民文化自信,讓文化軟實力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硬支撐。 ”慶云縣委書記王曉東說,“一個城市有文化,市民才有自信,城市發展才有后勁。 ”
近年來,慶云縣立足本地豐富文化資源,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內涵特點,以文化惠民為載體,開展“主題月”、金山大戲、民間藝術展演等各類文化活動,積極培植民間藝術創作,傳承非遺文化,打造文化強縣,讓文化成為其獨特的競爭優勢。
一月一個文化主題
4月10日,在慶云縣新華書店,經理張楠正在為顧客介紹“你選書,我買單”活動的具體操作流程。
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慶云縣為給市民提供實惠,推出“你選書,我買單”活動,市民持圖書館借閱證到新華書店“買書”,閱讀完后直接把書還到圖書館,購書費用由圖書館支付。“不花錢就能閱讀到自己喜歡的書,這個活動給我們愛讀書的人帶來真實惠。 ”市民王紅高興地說。
“現在來圖書館閱讀的人明顯增多,館藏圖書被循環利用,全民閱讀的氛圍越來越濃。”圖書館館長信書霞說。
慶云縣自 2017年開始把每年 5月定為全縣閱讀月,在機關單位辦公場所及村級活動室設立圖書角、學習吧,讓人們自己上報與工作、生活、學習相關的圖書名單,采取讀者捐贈和政府購買的方式不斷充實圖書,為各行各業的人們提升業務水平、獲取生產知識及學習提供資源和便利,讓書香浸潤每個人。
慶云還把縣域傳統文化節日、民俗生活特點與當前發展實際相結合,每月設定一個文化主題,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主題月”活動,勤政愛民、鄉風文明、綠化家園、書香益智等12個主題活動貫穿全年,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 4月是“書香益智”主題月,除“你選書,我買單”活動外,還策劃了慶云作家新書發布會及簽名售書會、詩歌朗誦會、李之儀愛情詩歌節等系列活動。
除此之外,該縣還開展金山大戲、民間藝術展演、送戲下鄉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組建文化志愿者服務隊,組織文藝骨干下鄉入村指導學習八極拳、太極劍、京劇演唱及廣場舞等,讓群眾在家門口感受到文化的多姿多彩。
深挖本土歷史文化資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4月6日,在慶云縣文化中心,朗朗的讀書聲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是慶云縣少兒經典誦讀班的孩子們正在背誦國學經典《三字經》。
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慶云從娃娃抓起,不僅讓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堂,還成立少兒公益經典誦讀班,融合詩教、禮數、樂教,每周一、三、五晚7點開班學習2小時,由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學習,孩子以誦讀經典為主,家長則學習經典中的教育理念。誦讀班教師是由愛好傳統文化的志愿者擔任。“誦讀班的目的在于明道、啟智,讓孩子既學到知識促進學習,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小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文化自信,在學習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誦讀班講師劉長新介紹說。
“孩子背誦經典獲得知識,家長從經典中學會如何更好地教育子女,讓我與孩子擁有共同的話題,增進理解、消除代溝,既能培養孩子的文化修養,又能健全孩子的人格。 ”誦讀班家長王娜娜笑著說。
為使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每個細胞,慶云縣還編印了《中華傳統文化家庭讀本》,匯集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篇、名言警句、國學故事及現實啟悟,融入慶云本土詩篇、家風家訓等文化元素,發放給全縣機關干部、學生及村民手中,讓全縣人民都能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鼓勵群眾崇文尚德、向善向上,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讓每個慶云人都可以成為慶云文化的代表。
慶云縣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挖掘、整理和利用還不夠充分。為此,今年成立了傳統文化研究會,設立“祥云文藝獎”,由財政撥出專項獎勵經費,鼓勵文藝愛好者、創作者對縣域內傳統歷史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研究、搜集、整理和編輯,開展傳統文化交流、互訪及考察等活動,創新創作兼具文化藝術價值、社會效益及富于慶云特色的文藝精品,讓優秀傳統文化迸發出新活力。自去年以來,涌現出東路梆子《老少婆婆》、微電影劇本《尚堂好人·石斛情》等40余部文藝作品,都帶有慶云獨特的文化符號,70余位文藝創作者獲得“祥云文藝獎”證書,共發放獎金11.5萬元。
讓歷史文化資源、古老技藝“活”起來,慶云現有劉貴哈哈腔、東路梆子、吳鐘八極拳等1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該縣組織非遺文化進校園、進景區、進鄉村活動,提升非遺文化知名度、觀眾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開展非遺文化展演,把非遺文化項目經營起來,成為一種市場前景廣闊的文化產品,在傳承的同時又實現經濟效益,以文化促強縣。“東路梆子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要創作更好地作品,讓我們的非遺文化讓更多人喜歡,能傳承得更久遠。”正在為送戲下鄉籌備作品的西倉村東路梆子第四代傳人、莊戶劇團團長王占成說。
文旅融合造就“大旅游”
“新鮮石斛營養價值最高,它能完整保留石斛的自然精華,鮮食有清熱、養陰、生津的作用。”在山東沃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鐵皮石斛種植基地內,講解員一邊介紹一邊帶領游客參觀。“到這里旅游,不僅能賞斛踏青,還能了解石斛故事、學習健康頤養文化,真是不虛此行! ”游客們一致表示。將旅游與石斛文化、養生文化相結合,沃森農業走出了一條文化旅游攜手共舞之路。而沃森農業正是慶云實施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文化是“魂”,旅游是“體”。慶云在文化與旅游的“聯姻”中深挖歷史文脈,不斷提升旅游品質,為旅游注入靈性,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
深挖文化資源,做強文化魂魄。據考證,慶云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深厚的歷史積淀給慶云留下寶貴的文化資源,少年玄奘的故事留下了神奇的佛教文化,羅成拴馬的典故留下感人的紅棗文化,李之儀的動人詩詞留下千古的愛情文化,抗戰英雄留下不朽的紅色文化,萬名貨郎闖關東留下豪情的貨郎文化……“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根脈和靈魂。慶云有著優秀的文化資源,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不竭源泉。我們將繼續挖掘各類文化資源,以文化繁榮培育產業、引領風尚、服務社會。 ”慶云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建華說。
構建“大旅游”格局,做強旅游“體魄”。慶云縣以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為抓手,整合資源,全力打造“大旅游”格局。設立5000萬元文旅產業發展基金,集中做強金山景區、祥云大道至將軍路南北觀光軸和健康養生園、水鎮游樂園、購物美食園、文化博覽園、鄉村風情園“一區一軸五游園”核心板塊。先后完成慶云縣重點旅游片區規劃、慶云縣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完成全域旅游總體規劃和9個鄉鎮(街道)專業規劃,形成了“1+9”規劃體系,逐步形成城市支撐、鄉村補充、內聯外延的大旅游空間格局。
文化旅游相互助力,慶云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依托佛教文化,慶云重建海島金山寺,大雄寶殿、藏經樓、文化回廊、萬佛殿、古城墻等建筑古色古香、精美絕倫,游人訪客絡繹不絕;依據北宋詞人李之儀的愛情詩詞,慶云建起了以愛情文化為主題的北海公園,每年七夕節都在這里舉辦大型集體婚禮活動;以慶云宮為依托,打造道教文化旅游區;依托千年唐棗樹,打造古棗文化旅游區;依托市場群,打造商貿文化旅游區,演繹“萬名貨郎闖關東”的商業傳奇;依托烈士紀念館,打造紅色文化旅游區。依托各旅游景區,慶云組織了青年集體婚禮、消夏藝術節、金山廟會、民俗藝術節等大型節會活動,舉辦了環渤海10縣市旅游合作論壇、百名作家“贊慶云”“藝術慶云詩歌交流會”等系列文化活動,塑造了慶云旅游的文化魂。目前,全縣建有4A級景區1處、 3A級景區 2處,省級旅游強鄉鎮3個,省級旅游特色村4個,省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7個,省級旅游休閑購物街區1個,各類采摘園100多處,每年接待游客突破200萬人次,高峰時日接待游客超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