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夏津縣鄭保屯鎮英娟種鵝養殖場內,遠處池塘邊白花花的一片,大白鵝們有的在悠閑地劃水,有的在樹林里休憩,有的在“引吭高歌”,養殖場場長李英娟正忙著打掃鵝舍。熟練的動作,干練的性格,讓人很難想到這是位“85后女鵝倌”。
放棄職場返鄉養鵝
作為一名“85后”,李英娟的經歷比一般人都要豐富。她曾在北京紐美克數據有限公司從事過數據檢驗工作,也在羅馬尼亞FORESTKING木材公司做過管理。“在熙熙攘攘的城市,我們都是背井離鄉的過客,即使已經安營扎寨,繁衍生息,我們總會念叨一個地方,它就是夢里老家。”李英娟講述了自己選擇在家鄉做“養鵝姐”的初衷。
李英娟告訴記者,養鵝不需要高新技術,生態環境是關鍵。鄭保屯鎮北口村緊鄰運河及魯冀防護林帶,為白鵝養殖提供了陰涼環境、充足的水源以及雜草飼料,白鵝產生的糞便也可以為林木生長提供養料,形成了林養互補的生態循環鏈。而且,附近人煙稀少,不會給村民帶來生活困擾。
2013年,夫婦二人在家鄉看到了豐富的養殖資源,經過一番考察,并結合家鄉的實際情況,他們做出了發展養鵝業的決定。
然而,創業卻并非一帆風順。從江蘇的鵝苗養殖場到李英娟的養殖場需要11個小時的車程,第一次養鵝的李英娟帶著購進的2000只鵝苗,和丈夫連夜趕路,不敢停歇,生怕造成鵝苗的死亡。
養鵝初期的前20天是個煎熬期,李英娟和丈夫一天24小時盯在鵝苗室里,生怕剛出生不久的小鵝斷了飼料,或者抱團取暖發生踩踏導致死亡。“感覺盯的不是鵝苗而是錢。”李英娟說,干養殖場投進了他們一家全部積蓄,還向銀行貸了款,生怕有一點閃失。
鵝蛋放置時間短,最多十天,由于銷路不穩定,養殖場受市場行情影響較大,曾多次出現鵝蛋滯銷的情況。李英娟同合伙人輾轉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十幾次,終于與江蘇的一家大型孵化廠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解決了鵝蛋的銷路問題。
成立合作社帶領鄉民共同致富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2013年底,憑借自己的努力,李英娟的種鵝養殖初具規模,她成立了豐利種鵝養殖合作社,把村里的幾個養殖戶聯合起來,抱團發展。統一進苗、統一管理、統一銷售,養殖戶不僅省力省心,而且效益大大提高。“以前一年下來也就掙兩萬塊錢,現在趕上行情好一年能掙近十萬,收益翻著番地漲,跟著英娟干,俺們放心也安心。”養殖戶朱英華高興地說。
如今,李英娟的合作社占地面積已發展到70余畝,種鵝年出欄量1萬多只,日產鵝蛋3800多枚。與江蘇、東北、河北等全國各地的客戶簽訂長期供貨合同,銷量可觀。李英娟雇傭村里20余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入股合作社并在合作社打工掙錢,幫助他們增加收入,實現了自己富和大家脫貧致富的雙贏。
對于未來的路,37歲的李英娟有兩個心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盡自己所能,帶動更多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下一步,她打算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帶動附近更多的農戶一起發展養鵝產業,并逐步成為全村的特色、支柱產業。“建成孵化、養殖、銷售一條龍模式,全力以赴把養鵝產業做大做強,帶動周邊農戶一起發家致富。”李英娟對自己的規劃很有信心。
心系農村養老義務幫扶獨居老人
2017年,李英娟當選為德州市第十八屆人大代表。在2017年德州市人代會上,她提交的《加快農村居家養老進程》提案,呼吁政府、社會為村一級的空巢老人提供更完善的居家養老體系,讓老人在自己家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養老服務。
然而,她為老人們做的,還不止這些。北口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老人無人照料,李英娟就依托合作社,動員社員對老人進行結對幫扶,在思想上、生活上為他們提供實際幫助。崔廣義是李英娟的結對幫扶對象,每周她都會到崔大爺家幫忙打掃衛生,看望老人身體情況,并送去生活用品。“英娟這孩子脾氣好又細心,雖然年輕,但是有魄力、有干勁,為我們村做了不少好事。”每次提起李英娟,北口村崔大爺總是贊不絕口。“市人大代表,不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份沉重而莊嚴的責任,要為群眾服務好,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李英娟如是說。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雙雙 通訊員 劉明曉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