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德州明月湖風景區,一群老人在表演跑驢。
據記載,跑驢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近代德州的跑驢1930年(民國19年)興起于德州城郊馬莊村(現德城區新華街道辦事處馬莊居委會)。該村村民袁福生(1908年生)時年22歲,趕馬車結識了德州駐軍23師的軍人劉長河。二人對《王小趕腳》很精通,共同探討將其藝術形式進行整理改編,使之成為一個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形象的民間舞蹈。他們將原來趕驢的馬鞭改為扎制成型的“毛驢”,讓扮演女角的演員將“驢”挎在身上,給觀眾以人騎在驢上的感覺;演員的雙腿則在“驢”下裙圍之中模擬毛驢跑動。男演員則將原來手揮的馬鞭改為生活中趕驢使用的短皮鞭,鞭頭上系有鞭梢,用力一抽“啪啪”炸響。
為更好地推動跑驢這一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2008年,德州市將跑驢列入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開始為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做準備。
2011年,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出將跑驢申請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德州跑驢順利入選省級非遺名錄。廣場上的這群老人都是自發參加的跑驢隊,隔三差五就相聚到一起訓練、演出,既鍛煉了身體,又讓市民欣賞到了這一古老的民間技藝,每次都吸引眾多市民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