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張康
人一生有兩個家庭,一個是出生、成長的家庭,另一個是進入婚姻后建立的家庭。原生家庭是指個人從小成長的家庭。
原生家庭對人的性格、親密關系、人際關系都有深刻的影響。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成年人對個人生活的不滿足感,以及很多成年人遇到的困擾和問題,都不是成年后的生存環境造成的,而是要追溯到在童年時期原生家庭所受的影響和限制。
案例1
父母的鼓勵,讓她成為優秀老師
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個像開心果一樣的朋友,王宇(化名)就是這樣一個樂觀開朗、心地善良的姑娘。王宇家庭條件不算優越,但從未缺吃少喝。上學和工作后也未經受過大的挫折,王宇總是對一切都充滿著希望。
而這一切都來自于父母從小對她的保護和鼓勵。王宇從小就是個“愛做夢”的女孩,王宇的爸爸就盡量滿足孩子的“夢”,生日給女兒買來蛋糕和漂亮的裙子,讓她做小公主。女兒小時候剛開始學畫畫時在墻上涂涂畫畫,父母發現后沒有嚴厲地苛責她,而是拿來紙張,邊講道理邊鼓勵她繼續創作。
正是有了父母的鼓勵,王宇在繪畫方面不斷進步,在大學繼續學習畫畫,目前在培訓機構當一名老師。在培訓機構里,孩子們都很喜歡這位耐心的王老師,很多靦腆的孩子也都在她鼓勵下逐漸變得開朗。
每天畫著自己喜歡的畫,從事著自己喜歡的職業。王宇對生活充滿著希望,她說過幾年也會考慮開辦屬于自己的培訓機構,等以后有了孩子也會像父母一樣全力支持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
案例2
家庭暴力,讓她極度缺乏安全感
李莉(化名)從小學習成績拔尖,后考上了知名大學,找到了一份還算不錯的工作。但在同事眼中的她是個很奇怪的人,工作上很勤奮,但不愛參加社交活動,也不愛和人交流。
一次年會喝了不少酒,李莉終于和朋友袒露心聲。李莉告訴朋友,她從小生活在父親的罵聲中,父親常年酗酒,而且脾氣暴躁,有時發起火來甚至會對母女倆拳腳相向,而母親除了隱忍,也不會多說什么。
李莉從小就想離開這個家,于是勤奮好學,直到考上了外地大學,與當地人結婚生子。曾經以為離開了那個家,就可以生活得更幸福,但沒想到自己的婚姻也出現了問題。
李莉的丈夫在學識等各方面比她差很多,但看到他對自己還不錯,就毅然決定嫁給他。后來丈夫在她孕期和哺乳期出軌被李莉發現,但她選擇一次次原諒。
聊天中,李莉撕心裂肺地哭起來,說上大學時父母不給生活費和學費,她不得不做好幾份兼職來維持生活,同時還要拼命學習掙獎學金,有時身上實在沒錢吃飯,會餓得顫顫發抖。
這一下朋友忽然明白她為什么愿意和比她差很多的男孩結婚,就算出軌也愿意輕易原諒。原生家庭里,她極度缺乏愛和呵護,以致于走進社會,得到異性一點關心,就如同抓到救命稻草,不敢放手。她說,自己不喜歡和人交流,因為她心中有著很強烈的自卑感和不安感,總覺得自己是不夠好,是不被喜歡的。
案例3
父母的爭吵,讓她對婚姻充滿恐懼
王雪(化名)今年29歲,學歷不錯經濟獨立。身邊的同學朋友幾乎都已結婚生子,但王雪只談過一次戀愛,每當談起婚姻,她總說兩個人不如一個人。
王雪說,留在她的童年印象中永遠是父母的吵鬧聲。王雪的父母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父親注重瑣碎細節,喜歡嘮叨,總是對身邊的事物和人都很挑剔。母親心很大,不細心,兩個人總是因為一些小事發生爭吵,一次因為母親炒菜鹽放多一點,父親嘮叨了一個中午,兩個人最后吵起架,還把桌子打翻了。
父母的消費觀有著天壤地別。母親是一個喜歡體驗和追求生活品質的人,買東西首先看質量和體驗感。而父親卻是一個只看價錢的人,東西能用就行,質量好壞在他看來都是一樣的。母親講究精神生活的充實,喜歡旅行和學習。父親卻是一個每天下班只喜歡窩在家里看電視打發時間的人。
從小到大,幾乎每天她都會在父母的硝煙戰爭中度過。這讓她從小就對婚姻充滿恐懼,在僅有一次的戀愛中也不知如何與對方相處,三個月后便匆匆分了手。看到身邊也有一些閃婚閃離的朋友,更是堅定了她單身的想法。“為什么人要結婚,明明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王雪說。
■專家分析
后天的自我學習更重要
“原生家庭影響固然較大,但后天的自我學習和選擇更重要。”某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表示,無論你生活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獲得了收益還是負債,都不要氣餒和絕望。原生家庭只是原生家庭,你要清楚未來的你想要過怎樣的生活,突破自己去創造只屬于你自己的幸福生活。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借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過去原生家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自己負責任。
平和地對待過去造成的影響或傷害,找出新的應對模式。你現在就是你的子女的原生家庭,過去好的元素,可以傳承下去,負面元素進行修改、取舍。這樣的生活才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