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悅
如今的人說起“青春”二字,自然是指人生中年輕時的大好年華。可殊不知,在古代,“青春”二字另有所指。
《楚辭》中,有這么一句話,“青春受謝,白日昭只”。初看之下,還以為這話的意思和青春年華有關。可后來才發,此處的“青”意思是指“東方春位,其色青也”。也就是說,這句中的“青”,指的是春天的顏色。可見,此處的“青春”,和年華無關,而是指四季中的春天。《楚辭》成書較早,而書中以“青春”特指春天的用法,是偶一為之,還有古人慣用的文法?
看看唐代詩人們對于“青春”二字的理解,就可見一斑。杜甫曾在詩中寫道:“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初看之下,還以為后半句的意思是,在年輕時回鄉,或者和同齡的年輕人一同返鄉。可后來,才發覺這詩句的本意是,在晴朗的日子里放歌縱酒,趁著大好春光衣錦還鄉。可見,此處的“青春”,還是指春天。
古代是如此,而到了近代呢?民國時的李大釗有一詩句可謂膾炙人口:“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 ”聯系前后句,前半句寫的是人之年華,后半句則寫年之四季。所以,后半句的“青春”,依舊與年華無關,而是指春天。
可見呀,哪怕到了民國時期,“青春”這詞兒和人的年華也扯不上關系。這個詞兒的用法,一向指的是春天,起碼在民國時依舊如此。后來漢字隨著時代和環境的改變,內涵也漸漸發生了變化,于是“青春”二字慢慢與傳統用法無關,不再指四季中的春天,而是指人生中的少年和青年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