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德鵬本報通訊員鄧美平劉明曉
“我們與安踏集團簽訂了獨家供貨協議,一年100噸功能性紗線供貨量。 1噸的純利潤比普通紗線高1萬元。 ”5月12日,夏津仁和紡織總經理助理、生技處處長周勁松指著一車發往安踏集團的抗菌、抑菌功能性紗線說。
夏津仁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成立之初就避開了行業內激烈的低檔次同質化競爭,瞄準高端特種纖維,以生產功能性、環保型新型纖維的純紡及混紡特種紗線為主,先后申請國家專利30多項,年產各類功能性紗線1.56萬噸,產品銷往國內各地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年產值可達4.2億元。
年收入3%以上投入科技創新
“傳統的紡紗技術和紡紗材料,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空間小,要走出困境必須提高企業自身的科技創新和產品研發能力。 ”夏津仁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蔡金南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自己的見解。
根據公司發展戰略,仁和紡織在全市紡織企業中率先成立紡織技術中心,重點進行生態纖維紗線紡織新產品及領先技術的研發,引領優質生態纖維紗線新品種的成果轉化、推廣利用等。蔡金南兼任紡織技術中心主任,帶領公司技術人員每年研發新產品20余個,開展技術創新攻關30多項,先后有3個研發項目入選山東省技術創新項目計劃。
仁和紡織從成立開始就不斷加大科研資金的投入,每年的研發資金占總收入的比重都在3%以上,而且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增長。截至目前,公司用于科技創新、產品研發等方面的資金投入達2600多萬元。有了資金方面的保障,硬件設施全面提升,高端人才有了用武之地,一些科研成果得以轉化落地。現在公司已成為全市棉紡織行業第一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積極采取新工藝、新技術、新原料,不斷研究開發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產品,仁和紡織技術中心被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借智高校增強創新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了提升公司的研發能力、技術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把公司建設成為獨樹一幟的精品紡織企業,仁和紡織成立了專門的科學技術協會,通過這一平臺發現更多的技術人才。
蔡金南帶領技術中心研發人員先后與東華大學、青島大學、德州學院建立了良好的技術交流合作關系。 2016年引進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建立全市第一個棉紡織領域院士工作站;2015年,與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長江學者”覃小紅教授合作,實施“高效抗菌微亞微米纖維混紡紗線項目”。 2016年,與青島大學“泰山學者”夏延致教授合作,開發“天然環保海藻纖維紗線產品研發項目”。“這不是普通的襪子。 ”在公司展廳,蔡金南拿起陳列架上一雙看起來并不起眼的襪子介紹說:“這是我們與東華大學共同研發的新產品,通過亞微米纖維制備技術,襪子的抗菌效能特別好,非常適合潛艇兵、宇航員等特種人員穿。 ”
不僅如此,他們研發的抗菌天然漢麻功能性紗線,還應用在了新制軍服軍帽上。
賺足了名氣,更帶來可觀的利潤,仁和紡織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紗線占比從20%發展到80%,效益實現大幅增長。
對內改革深挖發展潛力
“先人一步步步先,慢人一招招招慢。”在蔡金南看來,一流的設備也是搶占市場先機的決定因素。因此,公司先后投資近2億元購買了國際先進的清梳聯、配備了烏斯特自調勻整的并條機、賽絡緊密紡等國際先進設備700臺,大大提升了企業生產效率。
記者在公司的生產車間看到,與傳統紡紗廠工人密集的場景不同,這里的生產車間機器多、工人少。“我們從日本引進了渦流紡紗機。一個工人能管理4臺機器,每分鐘可紡紗800米,能耗比普通紡紗機降低30%。這都是我們內部改革帶來的好處。 ”周勁松說。
同時,夏津仁和紡織還不斷深化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在管理創新、發揮員工積極性等方面不斷探索。不僅適時對公司薪酬制度進行調整、完善,使員工收入、福利待遇穩步增長,不斷提升員工幸福感、榮譽感。公司工會還在各車間設立意見箱、建立班前班后例會制度,收集員工有關科技創新方面、生產管理等方面的意見建議,第一時間答復解決員工訴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科技創新、招才引智、更新設備、員工管理等方面工作齊頭并進,為公司進行差異化生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能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是我們與安踏、雅戈爾等國內一線品牌公司進行合作的底氣。 ”蔡金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