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馬樂本報通訊員張大偉姚向陽
頭戴草帽,脖子上搭著一條毛巾,5月28日一早,平原縣三唐鄉于圈村黨支部書記于吉香手拿掃帚,和村“兩委”4名干部一起清掃起村里的路面,堆放在路邊的建筑垃圾也被他們用防塵網覆蓋上。“現在環保督查嚴,村子拆遷平整后,地面也需要清潔覆蓋。咱們雖然搬走了,衛生還是得負責。 ”于吉香說。
回憶起發生在3月的那場拆遷工作,村民于德水豎起大拇指,“從動員到拆遷完成,只花了22天的時間,能這么順利,全縣都少見,這多虧了于書記和村干部們又出錢又出力,沒讓大伙兒吃虧。 ”
于圈村地處平原、德城、陵城三地交界,有村民64戶150人,土地1150畝。今年65歲的于吉香是土生土長的于圈村人,為人忠厚老實、敢想敢干,年輕時做過鄉鎮信貸員,后來經營化肥生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是村里的“能人”。 1983年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35年。
2018年初,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項目——“東海天下溫泉康養小鎮”落戶該村,平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推進,于圈村整村拆遷進入倒計時。時間緊任務重,讓于吉香這么有經驗的老書記也有些“撓頭”,“農村人安土重遷,64戶村民雖不算多,但一家有一家的想法。 ”
3月6日接到任務,于吉香帶著村“兩委”成員連夜研究政策,第二天便召集村民代表召開拆遷動員會,“遷占1150畝地,村里人均7畝,租金每畝每年1200元分兩次發放。回遷安置,就地建設電梯小高層。搬遷期間,租房補貼按月發放,每平方米5元。 ”3月9日,村莊遷占評估開始,由第三方機構進行現場評估,公示補償金額,并對每戶出具報告。
“同樣是北屋正房,補償金額為什么不一樣? ”“去年剛蓋的新房,怎么還沒有舊房子補償得多? ”公示一出,就有村民上門找于吉香反映情況,“早上6點不到就有人來砸門,有時能忙到凌晨1點。 ”他索性卷起鋪蓋,住進了村文化大院,專門答疑解惑。“誰覺得別人家補償得多,就領他去現場對比,看看人家用的都是什么材料,蓋房花了多少錢。 ”用這種辦法,于吉香成功打消了村民們的疑慮,自己卻累得嗓子紅腫發炎,話都說不出來了。
3月12日,于圈村村民陸續開始搬家,但補助資金尚未到位。于吉香二話沒說自掏腰包拿出3萬余元作為搬家費,按普通村民每人200元、孤寡老人400元的標準,一次性發到村民手中。并實行村干部負責制,每人對接10多戶村民,服務到戶,負責解決搬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于書記這么大歲數了,看到誰家有需要,立刻上前幫著搬。 ”村民李桂香說。村里還有171座墳墓需要遷移,于吉香又掏了7萬元,利用邊角地,建起了一座高標準公墓。3月28日,于圈村整村拆遷完畢,實現零投訴,群眾滿意度很高。村莊拆遷末期,部分村民的老舊家具舍不得扔,又找不到合適的存放場所,于吉香看在眼里,拿出2000元,幫大家租了一個1200平方米的閑置倉庫,專門存放物品。“墊上錢還耽誤了自己的買賣,你都60多歲的人了,還這么拼命,圖個啥? ”老伴宋秀霞獨自在家看外孫,還要一并管理化肥生意,難免有些抱怨。“就圖給老百姓實實在在干事兒,黨員干部得為老百姓負責,不能辜負大家的信任。 ”每到這時于吉香總是呵呵一笑,“你干了什么,村民心里最清楚。這幾屆投票選村支書,我都是全票當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