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任婧婉 劉靜 報道
德州新聞網訊 6月2日,在滋鎮三洄河村扶貧基地2號示范棚內,壽光強勝蔬菜有限公司技術員姚子良正在對來學習的農戶講解采摘脆梨甜瓜的注意事項。“有了示范棚,技術員怎么種,我們就跟著學,種出來的瓜果品質好,賣的價錢也高,貧困戶的分紅也有了保障。”三洄河村黨支部書記位有海說。
2017年10月,滋鎮黨委政府實施三洄河扶貧大棚基地項目,共建有高標準冬暖式大棚10個。通過前期調研參觀,該鎮了解到,部分鄉鎮村的扶貧日光溫室因選擇主栽品種不對路,或者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引起收益低的情況,導致了第二年承包困難,影響到扶貧政策落實問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該鎮在區蔬菜局的幫助下,與壽光強勝蔬菜有限公司協商,由公司派一名技術員到基地指導,鎮政府拿出一個扶貧棚,讓其免費種植,做為基地的示范棚,讓群眾現場學、現時學,便于群眾全面直觀的掌握種植技術,利于種植戶增收,同時產品可借助于他們的渠道銷售,也可增加部分種植收益,保障了扶貧任務的完成。“通過示范棚的摸索實驗,技術員研究出一套最佳種植方案,種植戶們按照這套方案,就能種出最優品質的蔬菜瓜果,實現收益最大化。 ”該鎮黨委書記孟廣芬說。目前該基地10個扶貧大棚種植了圣女果、黃皮香瓜、綠寶香瓜等果蔬,每個大棚年均收益8萬元左右,扶貧基地全年收益預計在90萬元左右。在此過程中,該扶貧基地不僅帶動了周圍村莊農戶經濟發展,同時覆蓋貧困戶117戶218人,貧困戶人均實現分紅640元。
“蔬菜生產是解決扶貧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只有推廣新技術,讓扶貧大棚活起來,才能真正發揮扶貧大棚項目的作用。 ”區蔬菜局局長馬峰說。去年以來,全區8個鄉鎮建設了不同規模的扶貧日光溫室,為讓扶貧項目“活”起來,我區組織農業蔬菜相關部門做好技術服務。實行技術人員包棚到戶制度,上門搞好技術指導和其它服務工作,切實發揮產業扶貧優勢。通過內引外聯,引進新科技,先后實施6類18個蔬菜品種試驗、生物菌肥等4個肥料試驗,成功篩選夏豐、綠貝西葫、粉都西紅柿等6個蔬菜新品種,海晟寶生物菌肥等2個新肥料,全部應用于扶貧大棚項目,大幅提高了種植效益。同時,我區大力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一方面積極組織基地負責人、合作社負責人及經驗豐富農戶前往壽光市菜博會、壽光市蔬菜產業園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引進先進的技術、豐富的經驗,積極探索新模式,調整種植結構;一方面多次邀請省市區專家舉辦技術培訓班,培訓鄉鎮分管農業的副鄉鎮長、農技人員、合作組織技術人員和種植大戶300多人,積極探索新模式,調整種植結構,促農民增收。鄭家寨鎮張廟蔬菜大棚產業扶貧基地中的8個蔬菜大棚與濟南章丘偉麗公司簽訂了哈密瓜訂單農業,由公司統一供苗、提供技術,統一收購,平均每個大棚可收益10萬元,在穩定扶貧項目收益,保障貧困戶分紅的同時,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