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平
取料、配料、加水……6月15日,在位于夏津縣渡口驛鄉圣鑫源食用菌合作社的基地里,老劉正賣力地干著活。天氣熱,汗水滴下來都顧不得擦。
老劉大名劉士田,46歲,東渡口驛村人。父親早年過世,和80多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員。2017年來到基地打工的他,一天能掙60元,年底基地還有2200元分紅,靠著這些,當年老劉就順利脫貧。“這孩子小時候生了場大病,好了以后腦子就不太靈光,出去打工人家也不要。現在有這份工作,我就放心了。 ”劉士田的母親說。“干好活、多掙錢,讓老母親住上新房子”成了老劉如今的新愿望。
說起圣鑫源食用菌合作社,很多人立刻想到的就是那位踏實肯干、曾被市委書記陳勇點贊的女村官閆慶玲。2014年時任渡口驛社區黨支部書記助理的她,結合當地實際,發展食用菌養殖項目。“渡口驛鄉是偏遠鄉鎮,工業基礎薄弱,老百姓缺乏收入來源;夏津有大量棉籽殼,能為食用菌生產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而且鄉里有一定的大棚建設基礎,水源充足、交通相對便利,非常適合發展食用菌產業。 ”閆慶玲介紹。 2015年,她注冊成立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在東渡口驛村建設大棚,主要種植平菇、秀珍菇、靈芝等中高檔食用菌品種,傳授經驗、指導技術,吸納就業50余人。這50余名員工大都家庭條件不好。43歲劉仁君在基地負責菌種接種,丈夫因病去世,自己撫養一兒一女,還得照顧老人,是村里的低保戶。現在她一天能接種十幾箱,收入100多元錢,已申請退出低保。
劉仁君的事催生了閆慶玲的新想法,2017年她積極對接精準扶貧項目,利用已經成熟的食用菌養殖技術扶貧。渡口驛鄉有貧困人口281戶、473人,大多數是老弱病殘,沒有勞動能力。合作社的生產項目,打破了當地扶貧工作缺項目、難開展、無載體的困局。當年,圣鑫源食用菌合作社在渡口驛鄉黨委的扶持幫助下,籌集資金500萬元進行基地擴建,其中對接扶貧專項資金212萬元用于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擴建后的基地總占地43畝,有900平方米的標準化食用菌生產大棚11座,養殖面積達到上萬平方米,能夠輻射周邊貧困戶200余戶。2017年合作社年產值達300余萬元,產生扶貧分紅26.94萬元。
此外針對全鄉20名無勞動能力的特困人口,合作社還申請金融扶貧貸款,拿出兩個大棚用于專項運營,對這20人年底按照每人2200元的標準進行分紅。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還可以選擇到基地打工,每人每天60元的工資。“綜合計算,我們一年可為200余戶貧困戶分紅30萬元。 ”如今已當選渡口驛鄉婦聯主席的閆慶玲說,合作社的食用菌產業已逐漸成熟,希望能帶動更多貧困戶參與進來,抱團發展,幫他們盡早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