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王河景區一角。記者王志偉攝
“沙王的路,沙王的橋,沙王的美景一條條;沙王的水,沙王的鳥,沙王的環境能養老……”6月19日,初一見面,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宋官屯街道沙王社區居民王慶春就迫不及待地向記者讀起自己寫的贊美社區環境的詩,帶著記者在新建的社區內參觀。“過去的沙王村和如今簡直沒法比,現在人們都搬進了樓房,旁邊的沙王河也得到了治理,社區里還建起了小學。 ”王慶春說。記者看到社區街道旁綠樹成蔭,孩子們在草地上嬉戲,老人們在樹蔭下乘涼,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今年67歲的王慶春,是土生土長的“沙王人”,說起這些年的變化,他印象最深的便是居住條件和周邊環境的改變。
平房、土路、三大堆,是王慶春對以前沙王村的評價,“那時各家蓋房子沒有什么標準,導致村路彎彎曲曲,再加上戶家都養有家禽家畜,一到雨天道路泥濘不堪,還散發著惡臭。”王慶春說,他年輕時由于家里窮,去過東北闖蕩,1980年回到家鄉后在村里干起木匠活,1985年,沙王村成立建筑隊,又成為隊里的業務員。“鄉親們手里有一些錢了,對村里環境改善的愿望也愈發強烈了。”王慶春說。 1985年,村里進行了規劃改造,雖然路直了,私搭亂建少了,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現狀還是沒變。
2012年,經開區為配合太陽湖路、晶華大道等重點工程建設,開始對沙王、蘆家河、小翟、孫家河涯、李船頭5個村莊894戶群眾的住宅進行拆遷,建設沙王大社區,村民整體搬遷上樓。“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鄉親們別提多興奮了,這一直是大家期盼的。 ”王慶春說。
2017年7月,沙王社區一期工程正式交付,沙王、蘆家河2個村村民上了樓。王慶春一家分到了3套樓房,“以前做飯用柴火,又臟又不衛生,取暖也是點爐子燒炕……上了樓,統一通了天然氣,還裝上了地暖和太陽能,家里暖和了,還能用上熱水。 ”王慶春細數著上樓的好處。
提到社區東邊的沙王河,王慶春特別有感情。 1976年,沙王河動工開挖時,他就是其中一員。“那些年地里旱得厲害,我們幾個村村民就合計挖一條河溝,將減河的水引到村邊澆地。”王慶春回憶說,沙王河全長9.2公里,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沙王村等附近村落的農田灌溉問題,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污廢水增多,沙王河水體受到污染。 2007年,沙王河中段河道因修建董子園風景區改建成了景觀河,而南段2.1公里和北段1.8公里的河道未列入改造計劃,與改造完的水清樹綠的河段比起來水質差、環境惡劣。
2016年,經開區提出“生態修復、水城一體”的目標,對沙王河南段、北段水系進行景觀規劃和生態建設,讓沙王社區居民對周邊環境有了新期待。“現在的沙王河被改造成了公園,成了我們晚飯后經常散步的地方。”王慶春說,目前景區正在進行路面整修,很快就能對外開放了。“你看我們這兒環境多美,越來越適合養老了! ”
如今的王慶春已經在家安享晚年,但他還不忘發揮余熱,當起了社區網格員,每天在負責區域進行巡查,“忙活了大半輩子,一閑下來還真受不了。 ”他笑著說。
□本報記者于斌本報通訊員孫賢閆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