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為方向,立足實際,選準路徑,重點突破,統籌推進。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統領“三農”工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我們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特別是鄉村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堅持黨的領導,發揮好縣級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擔負起重大歷史責任,建立起縣鄉村“三級書記”責任體系,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注重規劃先行,既立足實際,突出特色,搞好總體設計,又堅持目標導向,搞好調查研究,制定好長遠規劃和短期計劃,為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指明方向、明確目標任務。強化改革創新,積極探索城鄉融合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匯聚要素,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各類改革,探索農民參與一二三產融合的利益分配機制,使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切實解決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問題。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強化引導支持,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發揮農民的聰明才智,鼓勵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扎實做好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脫貧各項工作,讓億萬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把直面問題、找準根源作為重要前提。當前,農村中的一些突出問題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落后,自我投入能力不足,交通、水利、環衛、文化、教育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短板。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集體的資產、土地、荒山等資源尚未有效盤活和利用,集體增收缺乏有效載體,“空殼村”、薄弱村占有較大比例。基層組織建設相對薄弱,黨員干部文化素質偏低、思想不夠解放、年齡老化且存在少人選、選人難的“兩難”問題,基層組織缺乏服務黨員群眾的能力。農民組織化程度偏低,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地“誰來種”“怎么種”的問題日益凸顯。對群眾宣傳教育引導不夠,農村中一些陳規陋習仍未完全打破,農民群眾集體意識薄弱,參與村級事務和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還存在貧困村、貧困戶的現象,精準扶貧脫貧還需下一番大的氣力。這些問題,主要原因是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既適應不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更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
把選準路徑、重點突破作為關鍵抓手。在選優配強村級班子上求突破,既注重從發展農村黨員、培養后備干部抓起,又注重從大中專畢業生、回鄉創業人員、退伍軍人、致富能手等群體中選拔培養,把“農村中的好人、好人中的能人”選進村級班子,從長遠上提升基層組織戰斗力;強化農村“兩委”換屆后的后續教育、培訓和服務,把政治教育、黨性教育作為根基,強化宗旨意識,把引導支持鼓勵農村基層黨組織領辦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重點,錘煉作風,提升其落實政策、致富興村、組織宣傳發動群眾、維護社會穩定等能力;積極推進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構建“村社合一”“村社聯建”型基層黨組織,確保合作社在黨的領導下規范化運行。經營體系變分散經營為適度規模經營、生產體系將質量標準貫穿于果園生產全產業鏈、產業體系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保護體系采用訂單農業的模式。
把統籌兼顧、融合推進作為重要方法。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歷史耐心,把“五個振興”作為有機整體,統籌兼顧、有序推進、融合發展。積極建設美麗鄉村,堅持規劃引領,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分類實施,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消費綠色化,加速基礎設施向鎮村延伸、公共服務向鎮村覆蓋,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構建城鄉互補、全面融合的新型城鄉關系,實現“城鎮化”“逆城鎮化”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打造既看得見山水又記得住鄉愁、現代文明與田園風光交融的美好家園。大力弘揚社會正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建設,增強農民的公民義務感、家庭責任感、社會參與感、集體榮譽感。有效推進鄉村善治,以自治為核心、法治為前提、德治為引領,建設利用好“一約四會”,積極開展民主協商,“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畫出最大的同心圓,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摘自《學習時報》)
□陳兆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