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窮不能志短,扶貧先要扶志,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重要基礎。前些年,少數地方的農民為“評上”貧困戶爭得不可開交,一旦當上就不愿摘帽。最近,記者在河北、安徽等地采訪,發現有了可喜的變化:一些過去習慣了“等靠要”的貧困戶積極參與產業扶貧,靠雙手掙錢致富,主動申請摘帽。思想認識因何出現轉變,值得思考。
給貧困戶做一下簡單分類,便不難發現,除了老弱病殘等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不具備脫貧條件的人,剩下的主要就是脫貧能力匱乏、脫貧志氣不堅的人。其中卻也有少數“張嘴談條件,伸手要好處”的“懶漢”,有的汲汲于眼前的蠅頭小利,有的甘于長期貧困。
不少貧困戶缺乏有效的“自富資源”,一般只會種地,無形中限制了自身的發展;文化水平偏低,也沒什么技術;家里大多有孩子、病人和老人等需要照顧,很難走出姜家門,通過打工來掙“外快”。這樣的貧困戶脫貧有一定困難。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 秀見》,并再次強調要開展扶貧扶志行動,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對于那些有勞動能力、無脫貧志氣的貧困戶,做好思想引導、克服思想惰性是激發內生動力的前提。只有當貧困人口意識到通過勞動擺脫貧困的可能、嘗到了脫貧致富的甜頭,調動扶貧意愿、靠自身努力擺脫長期貧困才會成為可能。
缺什么,補什么;什么弱,幫什么。扶貧要扶志,關鍵是“扶實”。勵志不是凌空蹈虛,最終要落實到行動,落實到實實在在的脫貧效益上。俗話說得好,扶上馬再送一程。先要幫貧困戶找到合適的“馬”,他們才可能奔向脫貧的目的地。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樣一個例子:安徽金寨縣針對農村貧困老人、婦女多的實際,發展光伏扶貧這一產業項目。貧困戶既可以通過入股分紅,也可以通過到光伏園做些日常維護工作掙工資。這樣的產業扶貧門檻低、惠及面廣,許多貧困戶致富的積極性一下子就提高了。
合乎貧困戶意愿和能力實際的扶貧政策,最能激活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貧困戶參與扶貧產業,一般最擔心市場風險。政府、企業合理分散、分擔市場風險,幫助貧困戶在“學游泳”中掌握基本的市場規律,有助于消除貧困戶的后顧之憂。河北平泉利用扶貧資金撬動社會投資,發展香菇產業,建設扶貧產業園,引導貧困戶“領種”香菇,企業負責技術和銷售等,貧困戶只負責日常管理,每個菌棚年收入幾萬元,讓貧困戶“零成本投入、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一攬子解決資金、技術、風險等難題,貧困戶參與其中的積極性就很高。
扶志也好,獎勤也罷,都不能用蠻力。如果有產業、有錢掙,多少人會自甘貧困?在扶貧過程中,不能一味怪貧困戶“太懶”,也要多想想他們能干什么,有沒有合適的產業?怎樣創造風險低、回報好的脫貧環境?脫貧攻堅只剩不到3年時間,找準貧困群眾脫貧意愿和實際能力的結合點,給予務實的產業政策和激勵措施,就一定能讓貧困人口一個不落地奔向全面小康。□姜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