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這么干凈,進來都不忍心給弄臟了,現在也聞不到臭味了,以前是寧愿憋著,也不來上公廁。現在環境這么好,而且手紙、洗手液一應俱全,尤其是晚上,在廣場鍛煉的時候,需要上廁所太方便了。 ”7月31日,剛從雙獅橋公廁出來的市民張如月告訴記者。
走在我市的大街小巷,不少市民發現,原先簡易陳舊的公共廁所紛紛換上新面孔。 2016年以來,我市不斷努力推動這場“公廁革命”走向深入。
目前,我市城區共有公廁22座,其中旱廁2座、水沖式20座;12座分布在公園內,10座分布在城區各街道,24小時免費對市民開放。
去年,市環境衛生管理處派人到黃驊、石家莊、泰安等地學習,吸取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先后投入50多萬元專項資金,對城區內興隆南大街農行對面公廁、興隆街建行對面公廁、雙獅橋公廁3處進行了升級改造,公廁內墻全部用白色瓷磚一貼到頂,地面均采用統一的防滑墊,蹲位之間設置了隔斷。在達到一類廁所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綠色植被和自助消殺除臭設備。
在完善硬件的同時,市環境衛生管理處進一步提升公廁管理服務水平,聘請有責任心的公廁保潔員,實行責任到人、管理到位、定時保潔。每隔2小時必須全面清掃一次,每月還要進行周期性大清潔,保持公廁時時整潔、美觀、無異味。“根據《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要求,我市城區內公廁數應在30座以上,我們環衛處力爭3-5年內完成8座以上公廁規劃建設。”市環境衛生管理處公共衛生科科長史家驪介紹,“再有就是建設分布失衡,一些背街、旮旯處,經常發現大小便污漬,對城市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我們會科學布點,以先急后緩的原則,盡快編制城區公廁專項規劃。 ”
今年,市環境衛生管理處將進一步完善公共廁所標識指引,設置清晰鮮明的標識和指引。打造“城市公廁云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建立具備顯示開放時間、蹲位數量和意見反饋等功能的城市公共廁所大數據平臺,方便群眾及時找到廁所。“公廁雖小,卻關乎民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是展現城市形象的一個窗口。‘公廁改革’還要從細節著手,讓廣大群眾用得舒心就是我們最大的心愿。”市環境衛生管理處城區環衛處副主任杜培培說。□本報記者 趙治紅 本報通訊員 劉敏 趙勤勤
22座城區公廁悄然“整容”
魏王路附近整潔干凈的平園公園公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