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肖毅強
“綠色建筑對于我們的知識結構和觀念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站在綠色建筑的角度,我們談的是集約和共享,一個空間要具備很多功能,可以解決很多種問題,甚至有很多變化的可能性,用來適應時間的變化,人類行為活動的變化。 ”8月2日,華南理工大學的建筑學院副院長肖毅強說。
肖毅強認為,綠色建筑是資源管理的一個體系,不但需要結構、計算,還需要進行空間管理。建筑結構系統分析就是對物料、資源的分析,在建設綠色建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節約,要用最少的物料完成建造。這個建造不是手工行為,而是一個產業化行為,不光要節能,還要對物質、物料進行管理。此外,環境控制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既要適應氣候,又要實現舒適性,如今反復提到的性能優化,就是指利用節約的能源達到很高的舒適度。
肖毅強指出,中國傳統的院落體系——胡同是一個非常好的氣候舒適性的系統,但是基于我國建筑發展的現狀,高密度城鎮發展使我們面臨著空間不足的問題。“我們此次的參賽作品,參考了廈門的竹筒屋,強調空間協同,有通廊,有院子,形成了冷巷結構,貫通兩層的中庭空間可以打開,也可以關閉,能有效控制溫度與濕度,還特別設置了可以吸收碳排的微型生態系統。 ”
(記者李智群整理)